张永玲:外科护理:伤口换药的那些事儿
在外科治疗中,伤口换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护理操作,它就像守护伤口愈合的卫士,每一个步骤都有着大学问。
一、为什么要伤口换药?
伤口换药并非简单地更换纱布,其目的众多。首先,它能够清洁伤口,去除伤口表面的分泌物、渗出物、坏死组织等,这些物质如果残留,就像是细菌的温床,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其次,换药可以观察伤口的变化。医护人员通过换药可以仔细查看伤口的愈合情况,包括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异味,以及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状态等。这些信息对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判断伤口是否有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至关重要。例如,若伤口周围出现明显红肿且伴有压痛,可能提示炎症在发展;若有异常分泌物,则可能是感染的迹象。
二、伤口换药前的准备
在进行伤口换药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要保持手部清洁,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这是防止交叉感染的第一步。同时,要准备好换药所需的物品,如无菌换药包(内含镊子、剪刀、纱布等)、碘伏、酒精、生理盐水、医用胶布等。对于患者而言,要保持舒适且便于操作的体位,尽量放松,减少紧张情绪,因为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肌肉紧绷,影响换药操作,甚至可能在换药过程中因突然的动作而增加不必要的疼痛。
三、伤口换药的过程
当一切准备就绪,换药开始。先用镊子轻轻揭开伤口上的旧纱布,这个过程要格外小心,避免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牵拉和损伤。如果纱布与伤口有粘连,不可强行撕扯,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待其松动后再慢慢取下。取下纱布后,仔细观察伤口情况。然后,用蘸有碘伏或酒精的棉球,以伤口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消毒范围要适当,一般应超过伤口边缘3-5厘米。对于有感染的伤口,可能需要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再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根据伤口大小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覆盖,用医用胶布固定。在固定胶布时,要注意避免胶布粘贴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也要保证敷料固定牢固,防止移位。
四、伤口换药的频率
伤口换药的频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来说,清洁伤口可以2-3天换药一次;如果是污染伤口,可能需要每天换药;而对于有感染的伤口,则可能需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一天换药多次。例如,轻度感染的伤口可一天换药1-2次,严重感染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伤口,可能需要每4-6小时换药一次,以便及时清除分泌物,控制感染。此外,伤口的大小、部位、愈合情况等也会影响换药频率。例如,位于关节活动部位的伤口,由于活动容易导致敷料移位,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检查和换药。
五、伤口换药后的注意事项
换药完成后,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沾水。如果不慎弄湿敷料,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防止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瘙痒感,这是正常的,但要注意不要搔抓伤口,以免破坏新生的组织,影响愈合。同时,要按照医嘱注意饮食和休息,合理的营养摄入和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伤口的愈合。例如,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可以为伤口愈合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总之,伤口换药是外科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到伤口能否顺利愈合。无论是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还是患者的积极配合,都对伤口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了解伤口换药的这些事儿,能让我们更好地守护身体的健康防线。(通许县中医院肛肠外科普外 张永玲)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