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萍:中医药在改善心脏功能与预防心脏病复发中的作用
心脏作为人体的核心器官,主管血液循环,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心脏病作为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改善心脏功能与预防心脏病复发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其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科学原理。
一、中医药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中医药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养心安神等手段,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改善症状:心脏病患者常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中医药可以通过合理的配方,缓解这些不适感。例如,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赤芍等,能够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减轻胸痛症状。这些药材能够疏通血脉,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2.增强心脏功能:一些中药具有养心安神、益气补中的作用,能够增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提升心脏的整体功能。像人参、黄芪等中药,可以补充人体正气,增强心肌的力量。人参能够大补元气,对于气虚型心脏病患者尤为适宜;黄芪则能益气固表,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3.调节气血: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药能够调理气血的运行,使之通畅有序,为心脏提供良好的营养和环境。当归、川芎等中药可以活血养血,使气血充盈,心脏得以滋养。通过调节气血,中医药能够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脏耐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药预防心脏病复发的作用
心脏病的治疗不仅在于缓解症状,更在于预防复发。中医药通过整体调理,改善体质,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从而降低心脏病复发的风险。
1.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心脏病可以有不同的中医诊断,如气虚、血瘀、阴虚等,因此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施治。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药能够精准地调理患者的体质,从根源上预防心脏病的复发。
2.平衡阴阳:阴阳失衡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阴虚火旺可能导致心火上炎,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中医药通过使用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药物,如酸枣仁、地黄等,来平衡阴阳关系,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预防复发。
3.活血化瘀:血液瘀滞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中医药注重活血化瘀,以保障血液的流畅。一些常用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4.调节血脂:高血脂是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药通过一些具有降血脂作用的药物,如山楂、荷叶等,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减少心脏病的复发风险。
5.心理干预:心脏疾病后往往伴随着心理疾病,包括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担心,常常会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中医药通过心理干预,如心理疏导、针灸疗法等,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从而降低心脏病复发的风险。
三、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使心脏病患者功能与结构改变,体力与精力优化,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药物处方:中医药在心脏康复中的药物处方,主要以活血化瘀、调节血脂、控制血压、血糖为主。常用的中成药有麝香保心丸、心达康滴丸、芪苈强心胶囊等,这些药物能够联合西药共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高疗效。
2.运动处方: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要素之一。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具有锻炼心肺功能、调和脏腑、通达气血的功效。这些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还能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有助于心脏病的康复。
3.营养处方:中医药强调饮食调养,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改善心脏功能。例如,适量进食有益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等,可以辅助治疗心脏病。同时,避免摄入过多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心理干预:中医药通过心理疏导、针灸疗法等,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预防复发。
5.戒烟处方:戒烟是预防心脏病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药通过针灸及耳穴疗法,对戒烟有着良好的效果。这些疗法简便易行,能够减轻患者的戒断症状,提高戒烟成功率。
四、总结
中医药在改善心脏功能与预防心脏病复发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养心安神等手段,中医药能够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活血化瘀、调节血脂、心理干预等措施,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复发,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中医药的应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的用药和治疗方案。同时,中医药可以与西药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心脏康复中,中医药与西医的结合应用,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支持,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巩义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 张翠萍)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