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中医视角下的脑梗死康复之路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脑梗死后遗症更是让患者及家庭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传统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提供了另一条康复之路。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探讨脑梗死康复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策略及具体康复方法。

一、中医对脑梗死的整体认识

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其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风痰瘀血痹阻脑脉有关。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身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还受到外界环境如气候、情绪、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疗脑梗死时,注重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情绪状态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施治策略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也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所在。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和证候类型,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脑梗死证型及中医治疗策略:

1.气血瘀阻型脑梗死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等。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外治法:针灸、推拿等也有助于改善气血瘀阻的症状。

2.痰浊阻络型脑梗死

症状: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口唇紫暗、舌苔厚腻等。

治法:化痰通络。

方剂:化痰通络汤等。

饮食调整:减少肥甘厚味食物的摄入。

3.肝阳暴亢型脑梗死

症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情绪管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和紧张。

4.阴虚风动型脑梗死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等。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三、中医脑梗死康复方法

中医脑梗死康复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理疗疗法及康复治疗等。这些方法综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

中医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补气养血等功效的药物来治疗脑梗死。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当归、白芍、桃仁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坏死脑组织的吸收,增强周围脑细胞的代偿能力。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调理脑梗死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脑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改善瘫痪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曲池、合谷等,针刺时可以结合电刺激或艾灸来加强疗效。

3.推拿治疗

推拿按摩是一种适用于脑梗死康复的非药物疗法。通过按摩头部、面部、颈部和四肢等部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度,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

4.理疗疗法

理疗疗法也是一种常用于脑梗死康复的中医药调理措施。常见的理疗疗法包括温罨热敷、艾灸、拔罐等,这些方法都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部位的营养供应,加速坏死组织的吸收,促进新生组织的修复。

5.康复治疗

中医康复治疗包括功能锻炼、心理康复等方面。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逐步增加运动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心理康复则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心理疏导、情志调护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四、总结与展望

中医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促进康复。同时,中医治疗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中医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起效较慢、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较高、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中药或治疗方法产生不良反应或过敏现象等。

未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推进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不断完善,相信传统中医将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更多的患者。脑梗死康复的时间是关键,脑梗后8-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6个月是黄金康复期,因此,建议患者在患病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以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新蔡县中医院 内科 杨丹丹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