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脑梗死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固然重要,但日常护理也是促进康复、预防复发的关键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死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

一、基础生活护理

1. 环境优化

为脑梗死患者打造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是首要任务。保持室内整洁、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 22 - 24℃,湿度在 50% - 60%。移除可能导致患者绊倒或滑倒的障碍物,如地毯边缘、杂乱电线等。在卫生间安装扶手、防滑垫,方便患者起身和行走,降低跌倒风险。

2. 个人卫生协助

部分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或认知功能下降,自理能力受限。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日常个人卫生护理,包括定时洗澡、更换衣物和床单被褥。在协助洗澡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防止烫伤或着凉。对于不能自行刷牙的患者,需帮助其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疾病。

3.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脑梗死患者至关重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类、瘦肉)的摄入,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高盐腌制食品的摄取。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调整食物质地,如将食物切碎、煮烂,制成糊状或泥状,必要时采用鼻饲喂养,以保证患者营养摄入,预防误吸和呛咳。

二、康复护理促进

1. 肢体康复训练

脑梗死常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早期、规律的肢体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协调训练等。从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如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屈伸、旋转等活动,鼓励患者尝试自行翻身、坐起、站立和行走。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2. 语言康复训练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语言障碍,表现为失语、言语不清等。语言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采用多种方法刺激患者语言功能恢复。例如,从简单的发音练习开始,如“啊”“哦”“一”等,逐渐过渡到单字、词语、短句的表达。通过图片、实物、手势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理解和表达意思。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交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3. 认知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等,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记忆力训练(如回忆过去事件、背诵数字或词语)、注意力训练(如拼图、阅读等)、定向力训练(如识别时间、地点、人物)等。通过反复训练,刺激大脑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心理护理关怀

1. 情绪识别与疏导

脑梗死患者由于身体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等原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沮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识别并给予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理解、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2. 心理支持与鼓励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治疗,肯定其每一点进步和努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康复信念。可以组织患者与康复效果较好的病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激发患者的康复动力。同时,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并发症预防护理

1. 压疮预防

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因此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 2 小时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在易受压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可使用气垫床、减压敷料等,减轻压力对皮肤的损害。

2. 肺部感染预防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期为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咳痰无力的患者,可采用吸痰器吸痰。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空气干燥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增加感染风险。

3. 深静脉血栓预防

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踝泵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可使用弹力袜或间歇性气压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五、用药护理管理

1. 遵医嘱服药

脑梗死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降压、降糖等药物,以预防复发。护理人员和家属要确保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2.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黑便等)、肝功能损害(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肌肉疼痛等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带患者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六、总结

脑梗死患者的日常护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家属和患者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精心的基础生活护理、积极的康复护理促进、贴心的心理护理关怀、有效的并发症预防护理以及规范的用药护理管理,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复发。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康复进展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护理意识和能力,让患者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下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商丘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二病区介入科 王静)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