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艳:门诊就诊中的沟通技巧:患者和医生如何有效对话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门诊就诊是患者与医生进行初步交流、诊断与治疗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够提升医疗效率,还能增强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患者角度:
准时到达:尊重医生的时间安排,准时到达可以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准备充分:携带病历资料、检查报告等,有助于医生快速了解病情,提高诊断准确性。
医生角度:
耐心倾听:展现同理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
专业形象:保持整洁的着装、专业的态度,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二、明确沟通目标
患者角度:
清晰表达:在描述症状时,尽量使用准确、具体的语言,避免模糊表述。
列出疑问: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确保沟通时不会遗漏重要信息。
主动沟通:不要害怕提问,主动与医生沟通自己的担忧和期望,有助于获得更全面的医疗建议。
医生角度:
引导对话: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患者详细描述病情,避免打断患者。
明确目标:在沟通开始时,明确本次就诊的目的,如确诊、治疗或随访,有助于保持对话的焦点。
设定预期:向患者解释可能的检查、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三、有效倾听与反馈
患者角度:
认真倾听:在医生解释病情或治疗方案时,保持专注,避免打断。
主动反馈:通过点头、简短回应等方式,向医生表达自己在倾听并理解。
适时提问:在医生讲解后,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提问,确保信息准确接收。
医生角度:
全面倾听:不仅关注患者的言语内容,还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安慰或解释。
确认理解:在解释完关键信息后,通过提问或复述的方式,确认患者是否理解。
积极反馈:对患者的疑问和担忧给予正面回应,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四、情绪管理与同理心
患者角度:
情绪管理:尽量保持冷静,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做出决策。若感到紧张或不安,可尝试深呼吸、与陪同人员交流等方式缓解。
表达感受:与医生分享自己的恐惧、担忧或期望,有助于医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关怀。
医生角度:
展现同理心:理解患者的情绪反应,用温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支持。
情绪引导:对于情绪激动的患者,通过倾听、安抚和引导,帮助患者平复情绪,便于后续沟通。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需要长期治疗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建议,增强患者信心。
五、尊重与信任
患者角度:
尊重医生: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遵循医嘱,不擅自更改治疗方案。
表达信任:通过积极的言语和态度,向医生传达信任感,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医患关系。
医生角度:
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提供多种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建立信任:通过专业、透明的沟通,以及负责任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
保护隐私: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原则,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综上所述,门诊就诊中的有效对话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明确沟通目标、有效倾听与反馈、情绪管理与同理心以及尊重与信任,可以显著提升门诊就诊的质量,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易县杏林医院 门诊 田艳艳)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