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件都是收藏级!周口师院副教授成功复烧6种传世汝窑作品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核心提示 李士仓的双眼炯炯有神,喜欢盯着一件精美的宋瓷凝思。那时候,他的思绪飞扬,会穿越历史烟云,回到文化繁荣的宋朝。尽管他的嘴唇未动,但紧锁的眉头仿佛在完成一次与宋代官窑工匠的对话。

李士仓今年41岁,是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系高级工艺美术师,先后获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2年以来,他带领“陶瓷创研中心”团队,精心研究宋代陶瓷文化,至今已成功复烧出21种传世宋代汝窑器型中的6种,且均达到博物馆收藏级别,目前已接到国内多家文博单位邀请,期望作品能够驻馆展示。

扎根中原的宋文化,引起他的极大兴趣

黄河北岸的濮阳,是李士仓的老家,厚重的中原文化,让他热恋着这片深沉的土地。从出生、成长、求学、工作,始终未离开中原大地。

2007年,他从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任教。也正是在那时,他才正式接触、融入到曾经的宋朝古都——开封,也第一次近距离目睹了精彩繁荣的宋代文化。

无论是宋徽宗的瘦金体,还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抑或是素雅大气的宋瓷器,都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心要用美术的方式展现、传播宋文化。事实上,早在求学期间,他就曾在老师带领下,以副主编身份参与了《中国历代传统纹样》的编撰,其中一章专门提到宋代瓷器纹饰和艺术特点。

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李士仓逐渐对宋代瓷器有了深入了解。令他既惊讶又骄傲的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中,相当一部分都在河南,且河南的汝窑位列名窑之首。

于是,曾经的那些年,他在完成正常工作之余经常往汝州跑,也往钧窑发源地禹州跑。他从黄河北岸奔赴黄河南岸求学,又一路追逐到豫西追寻宋瓷文化的发源地,可谓执着,亦可曰痴迷。

李士仓喜欢用目光凝视着精彩绝伦的宋汝瓷和钧瓷,也喜欢把泥巴做成艺术品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如今,走进他在周口师范学院的工作室内,仿佛步入宋瓷文化的殿堂。一件件端庄大气、高贵典雅的瓷器,彰显着李士仓在宋瓷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

角落里的几个白色编织袋尤为珍贵,那是他开着轿车一趟趟从汝州、禹州等地,拉来的原土材料。工作台上的几个小瓶子,里面装着的天然矿物质上色原料,精确到以克计算价格。

历经年时间,他复烧出6种传世宋汝窑作品

朴素,典雅,柔和,这是李士仓对宋瓷的理解。他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其中,汝窑瓷器是宋瓷的优秀代表者,其工艺复杂甚至釉料中需要加入玛瑙的配比,更让这种瓷器显得珍贵。

关于汝窑的传世作品数目,尽管尚无统一准确数字,但从目前文献资料看,不超过100件。其中,《中国陶瓷史》记载,汝窑传世不足百件;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65件,且注明了出处。而根据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统计,目前已知传世汝窑瓷器为77件。

尽管数目有差异,但这些传世汝窑的器型统计相对统一,为21种,包括:洗、瓶、盘、碟、樽、盏等。目前,李士仓成功复烧出的6种作品分别是:天青釉盘、天青釉圆洗、青釉折沿盆、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天青釉莲花式温碗、张公巷汝官窑天青釉洗。

不难发现,李士仓复烧出的6种器型均是“天青釉”,正应了那首歌唱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其中,他最为骄傲的是,“张公巷汝官窑天青釉洗”,张公巷是北宋时期汝州一个窑口的名称,“汝官窑”是指御瓷,天青釉洗则是指具体造型。西泠印社2024年春季20周年拍卖会上,一件“张公巷汝官窑天青釉洗”真品,最终以140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足以说明汝官窑瓷器的珍贵。

现在,李士仓已经把这件天价作品成功复烧。“你看,连开片、气泡都相似。”12月11日上午,在周口师范学院的工作室里,他拿着这件复烧的作品给记者展示。

李士仓专门强调说,学术领域的研究复烧与江湖流传的文物造假完全两个概念,造假是人为的做旧掺假,一般留有土锈或者化学药品浸蚀的痕迹,最重要的特点是假冒文物会流向市场。而学术领域的复烧,主要用于教学,意义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会当文物向市场出售。“而且我们复烧出来的作品,也不像博物馆真品那样只能看不能碰,学生可以随意触摸,眼观、手触、心悟,多方位感受瓷器文化。”李士仓说。

他愿意捐出千余件藏品给学校,用于教学展览

李士仓曾在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求学,后来深造学习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后,又作为引进人才回到周口师范学院工作,因此,他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感情。

在复烧汝窑瓷器的过程中,学校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周口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余本海、校长张宝强等多次到他负责的瓷器创研中心调研,鼓励他们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基,以现代工艺创新为翼,全方位整合资源,深入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在陶瓷艺术领域精雕细琢,创作出扛鼎之作。

目前,李士仓在深耕宋瓷文化领域之余,组织学生成立了陶瓷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展览、宣讲、制瓷等系列活动,广泛传播宋瓷文化。同时,他还申请开设了《陶瓷鉴赏与艺术实践》选修课。

2024年5月,李士仓获得河南省劳模称号;9月,李士仓又登榜第六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在传承文化上,还是传道授业上,李士仓都觉得永无止境。目前,他已向学校提出,愿意捐献出这些年收藏的从汉代到明清时期的千余件瓷器(片)真品,希望建立一个供全校师生学习、参观的博物馆。

他走在冬日的校园里,忍不住把双手揣进衣兜内取暖。那双手,可以握笔写论文,亦可拉坯做瓷器。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