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誉为“河南版景德镇” ,据说没有人能空手离开这儿 | 寻镇中原·神垕镇①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朋冲 于鑫 吴俊池 李思远 耿子腾 洪伊皖 解元利
编者按:
带你看古镇里的河南。
古朴与神秘、繁华与富丽,历史沧桑与自然风光融合交织……
不同于江南古镇的温婉含蓄,塞北古镇的雄浑质朴,中原古镇底蕴厚重、自成一体。
文化、历史大省河南,古镇星罗棋布,它们不少是商埠重镇,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有的因渡口而兴,“水陆码头”、百货总集,或三省交界,关隘锁喉……留下数不尽的传说,独具风情魅力。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一行辗转河南多地,寻古镇,访遗迹,探美食,带你看河南古镇何以魅力远播,看中原文化何以源远流长。
总出品:王世伟
总策划:许笑雨
策划:王驰
统筹:温中豪 陈朋冲 赵丰玉
能跟景德镇“掰一掰手腕”的瓷器古镇,咱河南也有。
在宋代五大官窑瓷器中,钧瓷是个特别的存在,人们常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窑变的绚烂神秘,用“钧瓷无对,窑变无双”来形容其独特和稀缺。民间更是有“纵有万贯家财,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每每谈及钧瓷,往往绕不开一座中原古镇。
因为一种特殊的缘分,一个本可能会寂寂无名、湮灭在历史长河的古镇,成了鼎鼎有名的“中国钧瓷之都”。钧瓷文化和烧制技艺在此发源,薪火相传至今。
传说“四次皇封”,大量保留至今的明清古建筑,数不尽的历史人文传说……都为这个古镇增加了浪漫传奇色彩。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栏目慕名来到这一古镇探访。
“玩泥巴”玩出的千年古镇
神垕(音:hou )镇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西南30公里处,地处伏牛山余脉群峰怀抱中。
千年来,因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座山村古镇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钧瓷发源地、北方制瓷业重要的生产和流通中心。
这一切首先要从神垕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来说起。
根据业内人士说法,古时但凡瓷器烧制业发达的地方,大都离不开两种资源:一是制瓷的原料,也就是瓷土,二是烧瓷的燃料,也就是木炭或煤等。
而这两点神垕镇不仅都具备,且都是“顶流”水准。
神垕镇当地长期流传一首民谣,“东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经勘探,神垕附近的山体主要由灰岩、砂页岩构成,山上山下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炭的储量非常丰富。石灰石、高岭土、铝矾土、石英、紫砂土等各类矿石原料有19种之多。
考古发现,夏商时期,这里已有人从事农耕和制陶。史料记载,早在唐代,神垕镇就烧制出多彩的花瓷,到了北宋时期烧制技艺日渐成熟,这里被定为官窑,为朝廷专供。由于官窑设置在夏启建都的古钧台附近,取名“钧窑”,居五大名窑之列,神垕镇自此大放光彩。
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神垕镇卢家世代钧窑直系第六代传承人卢占召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钧瓷最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艺术,一向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
另外,钧瓷的色彩非常丰富,素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钧瓷,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图案,妙趣横生,趣味无穷,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在中国与世界的外交舞台上,钧瓷频频被选作国礼,以国家文化名片和外交名片的身份被广为传颂。
传说4位皇帝曾参与起名或改名
提起神垕的“垕”,很多人可能不会读,也奇怪为何有这一取名。
据了解,由于年代久远,神垕因何得名,始自何时,目前有不同说法。
其中,《唐六典》卷十四《大卜署》记载之十二神:“一月登明,二月天魁……十二月神垕”。十二月神“神垕”系水命,神垕盛产瓷器,窑多火旺窑多火盛,用它命名,达到水火平衡,取大吉之意。这是神垕之名的一个来历。
《钧州神垕山神庙碑》文中记载:“神垕山在钧州之野……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由此可知,神垕之名,在明永乐初年已有。
神垕镇政府工作人员陈火炬介绍,在这里,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四次皇封”的传说。
传说唐宣宗曾来到神垕的大刘山下,当地官员进贡给皇帝一种彩色瓷器,有别于当时流行的“ 南青瓷北白瓷”的特殊效果,宣宗非常喜欢,当场要封赏,因宣宗下马的地方有座山神庙,烧窑的地方在山神的后面,宣宗就将此地封为“ 神后”。
北宋徽宗时,官员又把神后钧瓷送往汴梁,宋徽宗反复观赏,称其“ 绝妙,奇珍!”得知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遂提笔在“ 后”上加了一个“土”字。
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 神垕”。
明隆庆年间,为了避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名讳,又将神垕改为“ 神后”。
清末,神垕出产的钧瓷仍是贡品之一,慈禧太后听了关于“ 垕”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放左边,以呈左尊右卑,这样就成了“神垢”。可光绪帝不想让宝瓷成为垢瓷,就极力劝说慈禧把土还给神后的脚下,以呈接皇天后土之德,于是仍写成“ 神垕”,延续至今。
虽然上述故事目前难以考证,但通过一代代的传说,浸润着这个古镇,为其增加了不尽的传奇色彩。
“河南版景德镇”,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这几句诗歌在神垕当地广为流传,透过文字,可以想见当年神垕镇的繁华鼎盛。
千年过去了,神垕窑火不熄,薪火相传。凭借钧瓷这门古老而又始终创新的手艺,神垕古镇始终屹立潮头,被不少网友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
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并历经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和扩建,现存古建筑也多为当时保留下来的。
漫步神垕古镇,老街的路面用青石板铺就,错落有致。道路两旁,钧瓷店铺林立,走进其中任何一家,各种精致的钧瓷小件,都让你反复打量,爱不释手,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空着手走出神垕镇。”
古镇上,古民居依地势而建。其中,位于老街上的陶瓷官署是明清两朝由官府管理并负责神垕陶瓷窑场管理的派出机构。陶瓷官署坐北朝南,为一进三宅院,前为官署,后为内眷院,东后侧为五层碉楼,进入大门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门,过屋、上房及厢房均为廊柱式砖木结构,木雕精细,彩绘优美。
古镇上,伯灵翁庙(窑神庙)、关帝庙、花戏楼、灵泉寺、祖师庙、邓禹寨等古建筑星罗棋布。
为保障地方安宁,清末神垕建有数个寨保。不少寨门至今保存完好,底厚数尺,巨石砌就,巍峨壮观。寨名用青石丹书写就,至今清晰。其中望嵩寨,嵩者嵩山也,传登寨楼北眺,可见嵩山。
作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座“河南版景德镇”吸引了全国网友前来打卡。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神垕古镇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
许昌市钧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如今神垕古镇就有钧瓷生产企业近200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十余万钧瓷从业人员。由传统车间改造而成的15000平方米的钧瓷街艺术品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品经销商和“淘宝客”,目前这里已成为传统艺术品一级批发市场,对全国艺术品交易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