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国真:为何病理诊断结果要等那么久?解读病理诊断工作的幕后流程
导语:在许多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尤其是恶性肿瘤疾病的确诊,病理诊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环。患者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等待,从切取病变组织到最终获得病理诊断报告,这段漫长的等待时间往往让人焦虑不安。许多人可能会困惑:为什么病理结果要等这么久?这个过程究竟包含了哪些步骤?为什么病理医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才能给出诊断结果?本文将详细解读病理诊断工作的流程,帮助读者了解病理诊断所涉及的复杂过程和每一步骤背后的专业知识。
一、病理诊断的基本概述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进行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检查和分析,以确定疾病的性质、类型、程度、病因及预后等信息,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病理诊断的常见方式
1.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
手术切除活检: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送检,适用于病变范围明确可切除者,能全面观察病变,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穿刺活检:在影像学引导下或直接用穿刺针获取少量病变组织,创伤小,适用于深部组织脏器病变,但组织量少可能影响准确性。
内镜活检:借助内镜在直视下对病变部位活检,可直接观察并准确获取组织,对空腔脏器病变诊断意义重大,如胃镜活检、肠镜活检等。
2.细胞病理学诊断,包括:
脱落细胞学检查:采集自然腔道内脱落细胞或病变表面刮取细胞检查,操作简便、无创或创伤极小,但细胞形态有时不典型,准确性相对较低。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用细针吸取病变部位细胞成分检查,常用于浅表部位病变诊断,快速简便但对细胞要求高,难以确定组织类型。
3.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免疫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的有无、定位、定性及定量等,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肿瘤诊断中,可用于确定肿瘤的组织来源、细胞类型、分化程度,以及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无转移等,还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4.分子病理学诊断,包括:
聚合酶链反应(PCR):用于扩增特定的 DNA 片段,可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基因重排、病原体核酸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在肿瘤诊断和遗传病诊断等方面广泛应用,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测序:通过测定 DNA 序列的方法,可全面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发现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对于遗传性疾病、肿瘤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检测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谱,为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利用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与染色体或 DNA 进行杂交,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对特定核酸序列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的技术,可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常用于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如检测乳腺癌细胞中的HER2基因扩增情况,为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三、常规组织病理诊断的工作流程
常规组织病理诊断是一个严谨且繁琐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通常需要3-5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以下是组织病理诊断的主要工作流程:
1.标本接收与登记
接收:接收临床科室送来的组织标本,核对患者基本信息、标本类型、部位及数量,并与送检申请单进行仔细核对。
登记:对标本进行唯一性编号,并在病理标本接收登记本上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标本接收时间等,同时将标本信息录入病理信息管理系统。
2.固定与取材
固定:标本离体后要在30分钟内尽快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时间一般为6-48小时,以确保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得到良好保存。
取材:取材医师根据申请单的要求和标本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取材时应注意保持组织的完整性和病变特征,并详细记录取材部位。
3.脱水与包埋
脱水机脱水:当天完成取材的病理标本,需放置在脱水机中进行连夜脱水,经过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液态石蜡浸蜡多个步骤连续工作14小时后,才能完成组织脱水工作。
包埋:将脱水透明后的组织块放入融化的石蜡中在包埋机上进行包埋,制成组织蜡块。包埋过程中应注意组织的方向和位置,确保切片时能够切到病变部位。
4.切片、染色与封片
切片:使用切片机将组织蜡块切成厚度为 3-5 微米的薄片,将切好的薄片漂浮在温水表面,使切片展平,然后捞起贴附在载玻片上。
染色:常规采用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法,具体步骤包括脱蜡、水化、染色、分化、返蓝、脱水、透明等。苏木精将细胞核染成蓝色,伊红将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染成红色,通过染色使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清晰可见。耗时约1-2小时才能完成。
封片:染色后需要用盖玻片封片,贴好标签才能进行阅片观察。
5.显微镜观察与初诊
显微镜观察: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对染色后的切片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细胞核的形态和大小、细胞质的特征、有无炎症细胞浸润、有无肿瘤细胞等,并注意观察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
初诊:根据观察结果,结合临床病史等,初级诊断医师做出初步诊断意见,并记录在初诊报告中。
6.复审与讨论
复审:对于初诊结果,通常需要由上级医师进行复阅。复阅医师再次对切片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必要时进行补充免疫组化染色或特殊染色等进一步检查。
讨论: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可能需要组织科室内部讨论或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讨论。讨论过程中,综合考虑临床和病理的各种因素,最终达成一致诊断意见。
7.病理报告签发
诊断意见确定后,由上级医师对病理报告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报告的格式、内容、诊断结论等是否准确,无误后方可签发。
8.资料归档与保存
归档:病理报告签发后,将病理切片、蜡块、申请单、相关检查报告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按照编号顺序存入病理档案柜中妥善保存。
保存:病理资料的保存期限一般为 15-30 年,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查阅和回顾性研究。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病理资料检索系统,方便快速查找和调阅所需资料。
四、如何提高病理诊断效率?
尽管病理诊断需要一定的时间,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诊断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现代病理诊断越来越依赖自动化设备,例如自动切片机、全自动染色封片一体机等,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误差。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也为病理诊断提供了辅助支持。AI能够分析病理切片中的细微变化,帮助病理医生更快速地发现潜在的病变。然而,病理医生的专业判断仍然是最为关键的,AI技术只是辅助工具,不可能完全替代。
五、结语
病理诊断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还帮助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尽管病理诊断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正是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必要过程。了解病理诊断的工作流程,患者和家属可以更加理解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减少等待期间的焦虑。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将不断提高,未来我们有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精确的诊断结果。(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病理科 宰国真)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