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蓓蓓:骨折后关于冷敷热敷那些事儿
骨折作为常见的外伤之一,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在骨折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冷敷和热敷作为常用的物理疗法,对于缓解疼痛、促进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骨折后何时冷敷、何时热敷,以及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许多患者比较关心的话题。
一、骨折后的急性期处理
骨折发生后,局部组织会受到严重损伤,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同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肿胀和疼痛。这一阶段被称为骨折的急性期,通常发生在骨折后的最初72小时内。
在急性期,冷敷是首选的物理疗法。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此外,冷敷还能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抑制炎症反应的进展,为后续的治疗和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冷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冰块或医用冰袋用毛巾包裹后,轻轻敷在骨折处,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间隔1小时左右,每天可冷敷3-5次。需要注意的是,冷敷时应避免冰块直接与皮肤接触,以防冻伤。
二、冷敷与热敷的时机选择
关于冷敷和热敷的时机选择,不同文献和专家可能有所差异。有的认为在骨折后48小时内应冷敷,而有的则建议72小时内冷敷。但无论如何,急性期内的冷敷都是必要的。
当急性期过后,出血和渗出通常已停止,此时热敷成为更合适的选择。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和消散,有助于缓解肿胀。同时,热敷可以改善局部营养供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此外,热敷还能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进一步减轻疼痛。热敷的具体方法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骨折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3-5次。热敷期间需注意温度降低时需再次打湿拧干毛巾,避免烫伤皮肤。热水的温度不宜超过50℃。
三、冷敷与热敷的生理效应
冷敷与热敷之所以能够在骨折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是因为它们对局部组织产生了不同的生理效应。
冷敷通过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和代谢率,可以减缓血液流动和细胞代谢,从而减少出血和渗出。同时,冷敷还能抑制炎症反应的进展,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这些效应有助于稳定骨折端的移位,为后续的治疗和恢复创造条件。
而热敷则通过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和代谢率,可以加速血液流动和细胞代谢,促进淤血和渗出的吸收和消散。同时,热敷还能改善局部营养供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此外,热敷还能放松肌肉和血管,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进一步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
四、冷敷与热敷的注意事项
冷敷时避免冰块直接与皮肤接触,以防冻伤;热敷时避免温度过高,以防烫伤。
冷敷与热敷的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急性期内的冷敷应持续进行,而热敷则需在急性期过后进行。
冷敷与热敷只是辅助疗法,不能替代妥善的固定、合理的康复锻炼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等。
在使用冷敷或热敷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如肿胀加剧、疼痛难忍、皮肤颜色改变等,应及时就医。
冷敷和热敷都只是辅助措施,还需要结合妥善的固定、合理的康复锻炼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创伤外科骨科神经外科 郭蓓蓓)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