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体外循环:生命之桥,跨越危机的医学奇迹

在现代医学的殿堂中,体外循环技术(Extra 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无疑是一座生命之桥,它让无数患者跨越了生死危机,迎来了生命的曙光。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技术的原理、应用、发展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体外循环,又称心肺转流或心肺旁路手术,是一种利用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再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这一过程中,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心脏和肺的功能,使得医生能够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系统的核心设备包括人工心(血泵)、人工肺(氧合器)、变温器、管道、滤器、操纵台及电子仪器等。人工心负责泵送血液,人工肺则通过血液与气体直接接触或通过半渗透性膜进行气体交换,使转流后的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变温器用于调节血液温度,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维持在合适的生理状态。

二、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

体外循环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术)、先天性心脏病修复等。在这些手术中,体外循环为医生提供了一个清晰、无血的手术视野,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它不仅在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中获得了应用,还在肿瘤治疗、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支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急救与抢救中,体外循环技术能够为心脏骤停或严重心脏病发作的患者提供短期的循环支持,维持生命体征,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此外,在心脏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也被用来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脏功能,确保供体心脏在移植前处于良好的状态。

三、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历程

体外循环技术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真正的技术突破发生在20世纪中期。1937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吉本成功发明了第一台体外循环机,奠定了体外循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953年,他使用这台机器完成了首例成功的心内直视手术,为心脏外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20世纪50年代后期,体外循环技术迅速发展,各类改良型设备陆续问世,使其更加安全和高效。气泡式氧合器和膜式氧合器的发明,使得血液氧合过程更加精确,显著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到了20世纪70年代,体外循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并逐渐成为心脏手术的标准配置。

四、体外循环的并发症与挑战

尽管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灌注过程中,由于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功能,会对机体产生一定影响,如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下降、低血压、组织灌注下降等。此外,体外循环设备的操作需要高度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医疗团队的培训和技术更新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并发症风险,医生需要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循环系统病理解剖和心功能状态,优化患者全身状态,减少并发症风险。术后,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液体出入量,避免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五、结语

体外循环技术是现代心脏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外科医生能够在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依赖于高度精确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医生,也离不开医疗团队的精心护理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将愈加广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让我们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推动这一医学领域的不断前行,共同迎接体外循环技术的美好未来。(洛阳市中心医院 心外科 李昂)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