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鑫:国家集采药品政策解读:降低药价,惠及民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患者数量增长,药品费用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为解决“看病贵”这一民生痛点,我国推行了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政策。这项政策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药品价格,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也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解读国家集采药品政策的核心内容及其实际成效。

一、什么是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是指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招标,集中采购常用药品,从而降低药品价格的一种机制。这一政策在2018年试点,之后逐步推广至全国,涵盖了大量慢性病、常见病和重大疾病用药。

1.核心机制

“以量换价”:集采政策通过明确采购量,以稳定的市场需求吸引制药企业竞争,获得低价药品。

公平竞争:药企通过质量和价格竞标,优胜者进入集采目录,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且价格合理。

2.覆盖范围

涉及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中成药,涵盖慢性病用药(如降压药、降糖药)、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等常用药品。

二、国家集采政策的优势

1.药价大幅下降

通过集采,中标药品价格通常下降50%以上,个别药品降幅甚至超过90%。例如,一些抗癌药和高血压药的价格从每盒数百元降至几十元,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2.提高药品可及性

药品价格降低后,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优质药物。特别是针对高价抗癌药和罕见病药物,集采显著提高了用药覆盖率,避免了“因药致贫”的情况。

3.规范医药市场

集采政策破除了传统医药市场中“带金销售”的不正之风,推动药品回归价值本身,同时鼓励制药企业通过创新和质量提升竞争市场份额。

4.减轻医保压力

药价降低后,医保基金支出减少,腾出的资金可以用于纳入更多新药、好药,进一步提升医保覆盖水平。

三、集采政策的实施成效

1.覆盖范围广泛

截至2023年底,国家集采药品已经完成了8批,涉及300余种药品,覆盖了超过2亿患者需求。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用药和多种抗癌药物,受益人群广泛。

2.优化用药结构

通过质量与价格的竞争,中标药品必须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还鼓励了药企生产高质量仿制药。

3.提升患者满意度

患者用更低的价格获得了优质药物,治疗负担减轻,治疗依从性提高,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

四、集采政策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集采政策成效显著,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1.药企利润压缩

部分药企在大幅降价后利润下降明显,可能影响其生产积极性和研发投入。

应对措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扶持药企创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2.部分药品供应不稳定

中标药品供应链可能受到影响,个别地区出现了短缺情况。

应对措施: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建立应急储备机制,确保患者用药不断供。

3.医疗机构适应期

部分医院对中标药品的使用存在不适应情况,需要加强医生和患者对集采药品的接受度。

应对措施: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打消患者对降价药品质量的疑虑。

五、集采政策如何惠及更多人?

1.扩大药品范围

将更多慢性病、罕见病药物纳入集采目录,覆盖更大范围的患者需求。

2.提升药品质量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确保降价药品质量不降,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3.优化医保政策

与集采药品联动,降低患者自付比例,让更多人群享受政策红利。

六、结语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是我国医药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以量换价”大幅降低药价,让更多患者负担得起优质药物,显著改善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完善,更多人将从中受益,真正实现“让人民用得上好药,用得起好药”的目标。这不仅体现了民生关怀,也推动了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 药学部 李佳鑫)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