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机构、公立医院心理诊疗收费价格有较大差距,如何让价值“归位”?|事关健康无小事·两会代表委员微访谈④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陆梓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14亿人口中,预计有1.9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障碍。
其中,河南的抑郁症发病率为10.1%,位居全国第四,专业心理治疗和干预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2025年河南省两会期间,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李自强提出的提案,就有关于推进河南省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规范高质量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走访调研,李自强针对性地提出了我省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服务需求量大,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河南精神卫生专业执业医师仅有3000余名,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人才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同时,部分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专业水平不高,影响了服务质量。
而且,河南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机构和从业人员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不仅无法有效帮助患者,还可能延误病情,致使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
另外,目前河南公立医院执行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收费标准较低。比如省级医疗机构心理咨询 90 元 / 次、心理治疗 160 元 / 次,市级医疗机构心理咨询 42 元 / 次、心理治疗 54 元 / 次。
但实际上,高价不一定意味着更高质量的服务,低价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市民误解,对公立医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项目的疗效产生质疑。两者价格的悬殊,某种程度上也容易阻碍公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定业态。
提出这个提案,也是因为李自强在工作中看到了心理障碍患者寻求专业治疗的艰难。
他向记者回忆道,曾经他接诊过一位年轻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时,由于缺乏专业指导,选择了一家不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
这个机构每次收费500元,需要一次性缴纳一个疗程6次,共3000元的费用,对患者是个不小的负担。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患者的病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有加重趋势,最终导致无法跟人正常交流,也无法继续工作,不得不转到专科医院就诊。
他的经历,让李自强尤为痛心。为此,李自强先后走访了多家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机构负责人与一线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其现状,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倾听他们对行业发展的建议。
在此基础上,李自强形成了今日的提案。“我希望能通过该提案,提升我省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可及性,为民众提供更优质、更可靠的心理健康服务。”
为此,李自强提出了6条建议。
例如,定期组织社会机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到当地市级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一定课时,考核合格颁发培训证明,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完善心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设置心理治疗高级职称,畅通晋升渠道。
李自强还对建议调整心理服务收费标准。“建议相关部门调整公立医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收费标准,使其能够反映专业服务的真实价值,也让专业人才得到与之匹配的价值体现。”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