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脆皮”体质,让育龄期夫妇想生、能生、生好,中医有高招 | 事关健康无小事·两会代表委员微访谈⑤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任倩倩
“痛经时,可以用铅笔头按按三阴交;想让脸色红润,多按内关穴、足三里;经常拍八虚,有助于气血通畅……”
中医,以其简、便、验、廉的养生智慧,独特的“治未病”理念,在调理亚健康方面独具魅力。
在2025年河南省两会召开之际,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妇科二病区、生殖医学科主任高翠霞教授带来了一份关于充分发挥中医在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的提案。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明显的少子化特征。
“中医学认为,‘五脏藏神’,身体决定心理。当人体处于疲惫的状态,心理上也就不愿承担责任,具体到育龄人群的心理特点,就是生育意愿明显降低,承压能力变差。”
高翠霞委员表示,现代人因工作压力、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使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足够的能量应对工作、生活乃至生育,而体质的改善,能增加年轻人的信心和主动性。
中医学应充分发挥优势,使其五脏六腑调和,阴阳气血平衡,让年轻人更加“元气满满”,增加他们的信心和主动性,提升生育意愿。
为此,高翠霞提议,提高中医孕前调理和中医生活方式的知晓度与认可度,让每一位中国人成为“中医人”,发挥中医在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作用,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具体来说,应加强科普教育,号召育龄人群以“顺应四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为理论基础,养成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顺应四时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孕育前、孕期、产后中的调理作用。
同时,组织开展中医生育智慧的挖掘、汇总、整理、宣传工作。例如,编写通俗易懂的指导手册,开发中医生育咨询小程序或APP,编写中医食疗助孕书籍;加强中医生育科研专项,开展中医食疗助孕系列活动,寻找并验证能让新时代广大育龄人群实现优生优育的中医特色方案等。
高翠霞还建议,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如推广中医药孕前调理项目,并纳入医保统筹支付,给予育龄男女专项统筹基金支持;支持中医妇科为男性不育患者诊疗等,使育龄期夫妇想生、能生、生好。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