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 让更多老人享受幸福“食”光|“民生实事 两会倾听”系列报道③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蔡君彦

编者按:

民生无小事。

对很多家庭来说,养老和托育是难题,“一老一小”如何更好地照护?老年助餐服务能否进一步普及,让更多人安享家门口“美好食光”?老旧电梯如何加快更新焕新?……2025年河南两会开始前,围绕民生公共领域,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梳理了不少市民网友的留言。

民生实事,两会倾听。此次河南两会,我们就这些话题采访相关代表委员,请他们建言献策,共同助力解决。

核心提示

不必下厨忙活,尽享幸福“食”光,餐厅干净整洁,饭菜营养可口,老年人就餐还有适度优惠,如此暖胃更暖心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您是不是期待自家附近也能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已成为一项重要民生实事,事关千家万户。如何让老年助餐服务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2025年河南两会期间,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走访,并就此采访了省人大代表邵新军,他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在乡村建立老年助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等举措,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托起“银发族”舌尖上的幸福。

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是满足养老需求的务实之举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对于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来说,助餐服务尤为迫切。

2023年,民政部等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聚焦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居家养老难题,着力提升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是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务实之举。

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全省有60岁及以上人口1966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462万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助餐等养老服务,对于河南尤为重要。

2024年,老年助餐工作被列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2024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要求:全年建成7300个以上老年助餐场所,实现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省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

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和多方力量的积极支持下,我省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逐步完善,老年助餐场所数量明显提升,为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就餐便利。1月18日,记者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注意到,2024年我省布局老年助餐场所8367个。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城东路街道商城花园社区“妈妈餐厅”就是其中之一。该餐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在郑州现有老年食堂中堪称“旗舰版”。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饭菜价格非常“接地气”:酸辣土豆丝3元/份,西红柿鸡蛋6元/份,妈妈焖面10元/份……营养可口的饭菜,经济实惠的价格,温馨整洁的环境,加上老年志愿者的暖心服务,使“妈妈餐厅”成为周边老年人就餐的好去处,还吸引不少中青年来用餐。

另据了解,郑州市二七区建中街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金水区大石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内设食堂的优势,以街道级“大中心”带动社区级“小中心”的服务模式,自2024年初开始运营以来,已经陆续为周边老年人提供50多万人次的助餐服务。

进一步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供给网络体系

“别人家门口有老年助餐场所,我们小区附近啥时候也能有?”采访中,有不少人羡慕并期待着。

邵新军表示,目前,老年助餐服务确实存在布局尚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等难题,需要继续积极推进。他建议,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供给网络体系。

具体来说,要综合考虑辖区内老年人口规模、助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坚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和适度新建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完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比如,统筹结合老旧小区提升改造,以闲置资产置换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餐饮企业参与助餐服务场所建设、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政府主导,引入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场所的建设运营,创新推广“市场主体+社区食堂”“社会组织+社区食堂”等助餐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面向社会开放,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在新建居住区规划时,同步规划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用地空间,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

其次,可以通过中央厨房多点配送和灵活就餐等模式,满足多样化的助餐服务需求。对于居住分散或因条件受限没有设置老年助餐场所的地方,依托助餐企业、养老组织等力量,实现“一站式”助餐、送餐等服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网络为老年人送餐,尤其要为行动不便的用餐服务“刚需”老人开展送餐上门的服务。当然,还需要注意丰富菜品种类、确保卫生健康营养、拓展服务对象等,吸引回头客。

可喜的是,全省各地在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颇有成效。比如,济源示范区创新供销社“超市+食堂”老年助餐新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73岁的张阿姨就是济源供销大食堂的常客,她称赞说:“来超市购物,还能就餐,60岁以上还有每餐10%的优惠,很好。”

在乡村建立老年助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微利惠民”是老年助餐服务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助餐服务单位由于菜品价格较低、客流不稳定等因素,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

如何实现老年助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邵新军建议探索建立民营市场化运营主体补贴机制。具体包括:建议增设或增强一次性建设补助和日常运营补助;按照相应标准对助餐服务单位安装智能设备予以补助,方便前来就餐的老年人刷脸支付,就餐直接抵扣用餐补贴,也方便相关部门定期通过结算平台进行费用结算,直接拨付补助资金至助餐服务单位;属于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等政府保障对象的老年人用餐,结合实际情况可额外予以补助等。

稳定的资金保障,是老年助餐尤其是乡村老年助餐发展及可持续运营的关键因素。邵新军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合理规划助餐场所设置,加强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在政府层面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统筹各方力量资源,比如,动员当地乡贤、爱心企业进行捐助,在慈善组织设立老年助餐方面的基金筹集善款等,形成“政府补贴、社会捐助、老人自费”为一体的资金投入,助力老年助餐服务开展。此外,也可以探索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模式,灵活多样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

老年助餐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也不能脱离市场化运作模式。邵新军表示,稳妥起见,需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先在老年人口相对集中、助餐服务需求较大、交通相对便利的位置合理布局,建议“试点先行”,循序渐进,避免搞“一阵风”式推进,确保后期运营实效。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