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谷“研发中心+域外基地”模式入选自贸试案例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张萍萍 王亚利

近日,河南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公布,新乡联动创新区中原农谷片区报送的“研发中心+域外基地”全链条种业创新模式入选。该模式因何入选?

在评审会现场,专家认为中原农谷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彰显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河南担当,中原农谷片区探索建立“研发中心+域外基地”资源融合模式是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创新种业研发转化发展模式。出台《中原农谷“中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将中原农谷作为“种业科技研发中心”,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吸纳全省种业创新资源;将全省具有繁种制种优势的种质资源所在地作为“繁种制种基地”,示范带动全省繁种制种产业发展。

“基地”共享“中心”政策资源。“基地”作为“中心”辐射区,享受同等优惠政策。支持基地承担省重大科技项目和发行专项担保产品,根据成果转化情况及产业化程度给予资金奖补。支持基地与中心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联合攻关,共享创新成果,共用实验室、种质资源等。中心为基地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团队为基地发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对基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给予直接奖励或科研经费支持;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免除学费吸引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到基地就业。

“基地”助力“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利用完善的繁种制种基础设施、规范的隔离条件、优良且充足的繁育种试验田,为“中心”提供更高标准、更大范围的育种场所和良好的繁种制种环境,缩短了品种中试周期,加速中原农谷成果转化、产业化育种进程。

通过该模式,解决了省内种业创新资源不集聚、研究与产业脱节等问题,实现了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种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种业创新资源更加集聚。该市将济源十字花科、扶沟蔬菜、南阳黄牛、郏县红牛、鄢陵花卉、郑州种业创新基地、许昌食用菌7家具有代表性、科研潜力大的科研机构纳入中原农谷科创体系,共建域外繁种制种基地5家。创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引入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44家,建成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等种质资源库4个,保藏国内外种质资源13.8万份。

种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研发中心+域外基地”模式汇聚强大的种业科研能力、高标准的农田建设、丰富的种质资源等优势,把种业试验和种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凝聚发展合力。在全省建成“育繁推”用地80万亩,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中试和示范推广。110个植物新品种在全国范围推广,其中郑麦1860、郑麦918等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达1亿亩。

下一步,新乡联动创新区中原农谷片区将对接焦作中药材、南阳红薯等基地,完善“研发中心+域外基地”全链条种业创新模式,建设更多繁种制种基地。加强基础性研究、跨学科攻关,整合联动各类创新资源,建设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集种业研育、繁种制种、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种业创新生态,建设全国种业产业高地。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