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预防胜于治疗:妇产科科普压力性尿失禁的日常保健
导语:压力性尿失禁是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其实,通过了解压力性尿失禁的成因、症状及日常保健方法,我们可以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远离尿失禁的困扰。
一、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简称SUI)是指因腹压突然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跳跃等动作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据统计,我国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约为18.9%,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较为常见。
二、压力性尿失禁的成因
1. 盆底肌肉松弛:女性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会受到极大的拉伸,导致盆底肌肉松弛。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肉也会逐渐松弛,导致尿失禁。
2. 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肌肉和尿道黏膜萎缩,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3. 肥胖: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使盆底肌肉承受更大的负担,容易导致尿失禁。
4.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尿失禁病史的人,发病率较高。
5. 疾病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长期增加腹压,可能导致尿失禁。
三、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
1. 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跳跃等,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2. 尿频、尿急、夜尿增多。
3. 尿道口有异物感,伴有疼痛或不适。
4.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压力性尿失禁的日常保健
1. 增强盆底肌肉锻炼:通过锻炼盆底肌肉,提高其张力,有助于预防尿失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盆底肌肉锻炼方法:
(1)提肛运动:每次缩紧肛门和阴道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20次,每天3-5遍。
(2)阴道哑铃:将阴道哑铃放入阴道内,通过收缩阴道肌肉,使哑铃在阴道内上下移动,每次锻炼10-15分钟,每天1-2次。
2.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压,加重尿失禁症状。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对预防尿失禁具有重要意义。
3. 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可导致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加重尿失禁症状。
5. 定期体检:女性在更年期后,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盆底肌肉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尿失禁。
6. 心理调适:尿失禁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五、预防胜于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通过以下措施,我们可以做到预防为主,降低发病率:
1. 妊娠期间,注意体重控制,避免胎儿过大,减少分娩对盆底肌肉的损伤。
2. 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预防尿失禁。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等。
4.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盆底肌肉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尿失禁。
5. 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女性对尿失禁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六、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
虽然预防是关键,但当压力性尿失禁已经发生时,及时治疗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行为治疗:
盆底肌肉训练(PFMT):如前所述,提肛运动和阴道哑铃是有效的盆底肌肉训练方法。这些训练可以加强盆底肌肉,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帮助控制尿意和尿急。
2. 药物治疗:
雌激素替代疗法: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通过补充雌激素来改善尿道和阴道组织的健康。
抗胆碱药物:用于减少尿频和尿急的症状。
3. 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增强其力量和协调性。
磁刺激疗法:利用磁场作用于盆底肌肉,达到增强肌肉力量的效果。
4. 手术治疗:
阴道悬吊术:通过手术将阴道壁悬吊至骨盆内,以支撑尿道。
尿道下悬吊术:通过植入材料来支撑尿道,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膀胱颈悬吊术:手术提升膀胱颈位置,以减少尿液泄漏。
七、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轻度尿失禁可能通过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得到改善,而重度尿失禁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年轻、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能更适合手术治疗,而年龄较大或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更适合非手术治疗。
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偏好:有些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如盆底肌肉训练。
治疗效果和风险: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势和潜在风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做出选择。
八、结语
压力性尿失禁虽然给女性生活带来了不便,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作为女性,我们应该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自己的盆底健康。同时,社会也应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如果有尿失禁的困扰,不要羞于就医,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重拾自信和舒适的生活。(永城市中心医院 妇产科 刘敏)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