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璠:过敏季节来袭,如何选择抗过敏药物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也是过敏症状高发的时候。花粉、尘螨、霉菌等过敏原无处不在,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面对琳琅满目的抗过敏药物,我们该如何选择,才能既安全又有效地缓解过敏症状呢?

一、了解过敏症状,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过敏症状。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荨麻疹、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哮喘等。不同的症状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抗过敏药物。

皮肤瘙痒、荨麻疹:这类症状通常是由于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引起的。抗组胺药是首选,它们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红肿。例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效果好,而且副作用小,适合大多数患者。

过敏性鼻炎:除了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能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流涕、鼻塞等症状。但使用时需注意,激素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哮喘:对于哮喘患者,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可能更为有效。它们能阻止炎症物质与受体的结合,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

二、考虑药物作用机制,精准施治

1.抗组胺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发挥作用,适用于多数过敏症状。

2.钙剂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适用于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

3.白三烯调节剂通过抑制白三烯的活性,主要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4.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具有组胺受体拮抗作用,以及抑制过敏反应介质释放的作用,适用于多种过敏症状,但起效较慢,需连续给药一段时间。

三、关注药物安全性,特殊人群需谨慎

安全性是选择抗过敏药物时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选择药物时需特别谨慎。

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应选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安全,更适合儿童使用。

孕妇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需考虑。选择抗过敏药物时,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史,以便医生综合考虑。

四、注意用药细节,提高疗效

1.不要随意减量或停用,应服够疗程以避免复发。

2.某些感冒药中含有抗过敏成分,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服用这些药物时,应避免与抗过敏药物同时使用,以免重复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3.长期使用抗过敏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4.如服用一种抗过敏药物无效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考虑更换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

五、预防为主,远离过敏原

1.如反复发生过敏,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自己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

2.定期打扫房间,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

3.在花粉浓度高的季节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减少花粉的吸入。

在过敏季节,合理选择抗过敏药物并注重预防措施,是有效缓解过敏症状、保护自身健康的关键。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学部(门诊西药房) 袁璠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