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河南 | 十六万甲骨“寻亲记”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潘怡羽
3000多年前,商朝使用甲骨占卜和记事,后来在历史洪流中被深埋地下,直到1899年方被后人发现,引起了学者和古董商的关注,如今甲骨分藏各地,很多流传异邦,成为文明长河中的“失孤者”。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古老文明密码的碎片跨越时空相认?AI能否突破传统的缀合技术,提前为甲骨写下团圆脚本?
在河南,一场以科技为纽带的甲骨“寻亲”早已争相上演。
“多多”系列:古文字领域的“AI亲缘鉴定师”
“‘缀多多’是为甲骨匹配‘手足’,‘重多多’是茫茫‘骨海’中锁定‘孪生姊妹’。它们就是甲骨界的‘亲缘鉴定师’。”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古汉字研究所中,“多多”系列研发团队的技术和学术负责人张重生、门艺及研究生吴淑稳、陈颖琪同学热情地为记者介绍着。
“缀合让许多残缺的甲骨文字得以完整,为甲骨文字研究提供了更多资料。”门艺研究员为记者解惑道,“除甲骨文缀合以外,甲骨校重也一直是甲骨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早期甲骨拓印标准不一且数量庞大,人工整理的方法难以彻底清除重片。”
2024年3月,她与张重生教授带领吴淑稳、陈颖琪开始了甲骨校重算法的设计和攻关。并在2025年1月初,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骨校重软件——重多多,快速地投入使用,仅从《甲骨文摹本大系》中就揪出100余组“双胞胎”甲骨,并全部公开,其中 45 组经多个专家确认为首次发现的新重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随后,“缀多多”“重多多”的主要设计实现者、技术负责人,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张重生教授告诉记者,这两项技术的开发研究已得到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关注,近年还会持续推出 “多多” 系列产品,比如已经投入三年时间,助力简牍复原的“简多多”,未来还将参与协作研究敦煌遗书、吐鲁番遗书的缀合。
“已经有德国汉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的同行了解到我们的技术复原工作。未来我们中国学者的技术方案,有望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协力解决不同国家和文明的出土文献复原问题。”据记者了解,张教授在采访当晚便要远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开展国家公派出国访学任务——继续 “出土文献复原” 相关的课题研究。
“技术再新也终会过时,但利用技术‘缝合’的文化记忆,可以福荫子孙,流传千年且始终‘保鲜’。”张重生感慨,“这才是科研人的终极浪漫。”
殷契文渊:领先全球的甲骨“寻亲侦探”
在河南安阳,一片埋藏商朝的土地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教授带领团队打造了一座“甲骨文数字基因库”——殷契文渊。这个全球最大的甲骨文数字化平台,如同给3000多年前的文明碎片装上“AI导航”:16万片甲骨数据被三维建模技术“切片扫描”,刻痕深度、裂纹走向甚至氧化斑驳的细节,都被转化为数字档案。AI化身“寻亲侦探”,通过微痕增强技术放大甲骨边缘的“骨相特征”,从海量碎片中自动筛选出“骨肉至亲”,至今已成功缀合105组甲骨,成为全球甲骨文研究的核心枢纽。
刘永革教授笑称:“甲骨文研究可是门‘冷板凳’学问。”老一辈学者如胡厚宣、宋镇豪数十年如一日手工缀合,如今AI技术让“冷板凳”逐渐有了温度。他坚信,未来研究仍需“人机协作”:“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AI是助手,但标注解读和鉴别还得靠专业的人。”
2023年,实验室联合腾讯SSV等机构启动“甲骨文全球数字化回归计划”。2024年8月,刘永革教授带队飞赴韩国,正式开启甲骨跨国“寻亲”之旅。
当记者问到刘教授,赴韩采集甲骨归来,看到一片片数字化甲骨完整呈现在屏幕上,是何种心情。他深吸一口气,欣慰地感慨道“自然是开心呀,太不容易了。”并嘱咐记者“现在那七片数字甲骨就陈列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甲骨文的“回家路”虽不平坦,协调沟通或许是最大的挑战。但刘永革教授仍然立下了“5-8年实现全球甲骨数字化回归”的军令状,为“甲骨寻亲库”增添更“鲜活”的线索,正如他所言:“甲骨文的故乡在安阳,我们不仅要守护实物,更要用科技让文明基因在数字空间永生。”
从殷墟到敦煌,从甲骨缀合到文明互鉴,这些可敬可爱的学者们,正以技术为笔,以文字为载体,书写着破译中华文化基因的“寻亲故事”。正如刘永革教授所说:“我们重建的不只是文物形态,更是古代文明的基因。”在这条“甲骨寻亲”路上,中原大地的坚守与创新,正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 “中国方案”。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施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