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科幻大会在京开幕,刘慈欣:载人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都是科幻好素材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北京报道

3月28日,2025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四高炉举行。来自20余个城市的科技界、科幻文学界、影视界、产业界的代表千余人应邀出席,国际嘉宾有60余名。
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签署新一轮《促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部市深化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产业发展“北京范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音像和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乐、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共同启动“科幻合作伙伴计划”。

据悉,目前,北京市集聚了近800家科幻企业,2024年产业规模达480亿元,以石景山首钢园为代表的科幻产业集聚区加速成形,北京科幻产业“一核多点”布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科幻·中国”大咖说是开幕式上设置的特别环节,现场通过青年企业家史晓刚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和《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的交谈,展现了中国科幻“大咖”对实现科幻与科技的激情碰撞的看法,畅谈中国科幻的未来之路。

刘慈欣表示,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提供了独特的“现实土壤”。载人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都可以成为科幻故事的素材。例如,《流浪地球》中举全球之力拯救地球的情节,正是中国价值观在科幻中的生动体现。朱翌冉认为,当我们的飞船一次次升空,当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这些现实中的突破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创作者的灵感。科幻与科技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人类想象力与实践能力的相互馈赠。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