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医三附院那些“领头雁”“排头兵”——袁娟:呼吸之间 性命相托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巩慧祯 孙林蓁

编者按:

在新医三附院,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不断推进各项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他们是治病救人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赞誉。他们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始终在医学领域深耕。大河报·豫视频特推出“医路专注”专栏,共同回顾医者们的从医之路,感受他们终身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百姓、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有这样一位医者,从业20余载,共接诊3万余名患者,始终站在与呼吸系统疾病斗争的最前线,以精湛医术和奉献精神,为患者的呼吸健康筑起坚固防线,她就是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袁娟。她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开展个体化治疗,人本位服务,高效率诊治,尤其是在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多系统综合性诊疗方面不断深入探索,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目前年门诊量约1.5万人。

扎根一线,书写医者担当

自担任科室主任以来,袁娟积极发展科室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工作,不断推进各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疾病规范化诊治,逐渐形成了科室特色优势。

2019年,科室收治了一位特殊患者,接近百岁的老红军。老人入院时呼吸微弱、意识不清,胸部CT提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毁损肺,心脏彩超显示肺心病、全心衰竭,化验检查还存在电解质紊乱、肺性脑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诸多问题。袁娟迅速问诊、查体后判断,患者痰液粘稠难以咳出,痰液窒息风险极高,当务之急是通畅气道,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她与团队成员分析病情后,果断决定进行床旁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同时应用无创呼吸机,多次气管镜治疗及时改善了气道情况,检验科精准的病原学结果又为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经过营养支持、纠正心衰、调节免疫等全面治疗,老人转危为安。

袁娟团队还对其和家属进行床旁肺康复指导,帮助老人提升生活质量。出院时,老人紧紧握住袁娟的手,激动地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那一刻,袁娟深切感受到作为医者,守护老红军健康的自豪感。她深知,曾经老红军为人民守护岁月静好,如今,医生要用医术守护老红军的健康。

抽丝剥茧,抚慰人心惶惶

袁娟医术精湛,且具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与高度的责任心,面对棘手病症,她不盲目因循,凭借丰富经验揪出隐患严谨细致,不放过任何细节。在她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位中年男性持续发热、咳嗽、咳痰近1个月,在当地多家医院按肺炎治疗却不见好转,一家人忧心忡忡,袁娟详细询问发病及诊疗经过,结合胸部CT,看似普通肺炎但诊疗情况异常。当得知患者5年前曾因脑外伤留下偶发癫痫后遗症,且肺炎发作前有癫痫发作并伴意识障碍,家属曾向患者口中塞中性笔防止其咬伤自己时,袁娟推测可能有异物吸入气道,建议尽快做气管镜检查。果然,术中在感染部位气道内发现中性笔笔头残端,因术前有预判,在无痛气管镜下迅速取出异物、抽吸脓液并灌洗肺泡,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另一位平素健康的50岁女性因肺炎住院,袁娟查房时得知其两年内三次患肺炎且两次在同一部位,心中警铃大作。她认真对比患者前两次影像,确认三次肺炎部位相同后,力劝患者做气管镜检查。最终在病变部位气道内发现微小新生物,活检确诊为肿瘤。由于发现及时,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避免了后续放化疗。袁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大胆推测病因,精准施治,快速解除患者病痛,避免了严重后续治疗,极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彰显出一位优秀医者应有的担当与智慧。

言传身教,培育新生力量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医生,袁娟牢记教育使命。科室承担多项教学任务,在学生眼中,袁老师和蔼可亲却在带教时格外严格。她认为学生们未来可能会走向医生岗位,肩负生命之重,必须怀有敬畏之心,严谨认真。她要求学生从问诊、查体到书写病历、培养临床思维,每个环节都要扎实,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鼓励学生在上级医师带领下管床实践,积累经验。

她常对学生说,日后走向医生岗位,在诊疗过程中不能有半点儿马虎,要机敏更要耐心,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才能明确诊断,诊疗流程一定要符合最新的诊疗指南和规范。同时要有同情同理之心,治疗患者身心。在她言传身教下,许多学生带着信念奔赴各自岗位,为医学事业添砖加瓦。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这是袁娟从医的初心与使命。20余年来,她坚守在充满挑战与责任的医学道路上,用行动诠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在医疗岗位上拼搏奋斗,为守护更多患者的健康不懈努力,为医学事业注入更多的希望与力量。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