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快评丨店员换变味卤鸭躲过一劫系摆拍,“善有善报”不能沦为流量剧本杀
看见评论员 刘永恒
“店员换变味卤鸭躲过一劫被质疑摆拍”有了结果。
4月22日,@抖音黑板报发文称,账号当事人拒绝提供店铺证明材料,并称不知作品需标注“虚构演绎”,但在此前多条视频中均有标注“虚构演绎”。4月18日晚,平台对视频处置下架,同时对该账号禁言30天,限制营利权限60天,禁言期间账号禁止关注,抹除违规视频增长的粉丝。
此前,账号“卤味鸭老板”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店员打包卤鸭时发现变味,转身为顾客更换新鲜货品时,天花板突然掉落,店员幸运躲过一劫。
该视频被多家媒体转载,迅速引发关注,有网友戏称为“好人有好报极速版”。
但不少网友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并揪出视频中的违和之处。
如今,平台调查结果公布,原本以“善有善报”的叙事收割了公众的感动与转发的视频,在网友的“显微镜式”打假中迅速翻车。这一事件与去年“秦朗丢作业”的虚假闹剧如出一辙,暴露出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不惜将道德议题异化为精心设计的“剧本杀”。
此类摆拍视频的传播逻辑,本质是利用社会对“善有善报”的朴素期待,通过戏剧化冲突制造情感刺激,以博取流量。
然而,当道德行为被刻意编排为“避祸奇迹”,不仅消解了真实善举的价值,更让公众陷入“感动疲劳”。正如“卤鸭店”视频中,店员更换卤鸭与天花板掉落的“精准配合”,已非生活真实的偶然,而成为流量密码的必然。这种对公众情感的操控,最终会透支社会信任,使真正需要关注的善行湮没于质疑声中。
从“秦朗丢作业”到“卤鸭店翻车”,虚假内容屡禁不止的背后,是自媒体行业“唯流量论”的恶性循环。而“流量变现”的真正逻辑,应当是向公众提供高品质、有营养的内容,才能赢得立得住的长久流量,从而获取相应的正当收益,绝不能为流量而丧失底线。无数事实已证明,无底线追求流量,最终只会被广大网友所抛弃。
另一方面,遏制摆拍乱象,需从源头重构内容生态。平台应强化增强责任担当,坚守内容品质,提高甄别能力;监管部门则需建立跨平台“黑名单”,提高职业造假团队的违法成本。更重要的是,公众需从“盲目转发”转向“理性审视”,正如网友对卤鸭店视频的逐帧拆解所示,唯有提升媒介素养,才能让虚假剧本无处遁形。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