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补贴到生态比拼:京东美团博弈背后的行业进化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腾飞

自京东外卖上线以来,各大外卖平台之间的隔空互怼就不间断。进入4月中下旬,火药味格外浓烈:继19日网传骑手“二选一”封杀截图后,京东与美团在21日上演舆论攻防战,再次将外卖行业的深层矛盾推向舆论聚光灯下。

当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平台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低价补贴,转向用户体验、骑手权益、商户生态的多维度比拼。京东以“0佣金”“骑手五险一金”等政策强势入局,或许将成为外卖行业的“鲇鱼”,倒逼平台加速补足商户与骑手权益短板,推动行业从“补贴混战”向“生态共建”的深度变革。

“二选一”争议升级:京东美团隔空互怼引关注

2025年4月21日,京东与美团围绕外卖骑手“二选一”的争议持续发酵,将持续多日的行业混战推向舆论高潮。

这场风波始于4月19日一张流传的聊天截图,内容显示美团被指“封杀接京东订单的骑手”,声称违规者将被“永久封号”。尽管美团当日紧急辟谣并宣称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但事件并未平息——4月21日,京东发布《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虽未指名道姓,却剑指竞对平台通过算法隐性限制骑手接单,逼迫骑手“二选一”,导致骑手收入下降16%-25%。

京东《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

截图来自京东微信公众号

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二选一”竞争套路,熟悉行业历史的人并不陌生。从2010年震动业界的腾讯与360“3Q大战”,到京东与苏宁早年掀起的“零毛利”价格战,再到2021年阿里巴巴被处以182.28亿元的反垄断重罚,互联网企业在流量争夺中屡现“极限施压”戏码,尽管监管部门多次祭出顶格处罚,仍难阻部分企业为打击竞品铤而走险。

河南臻哲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继广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表示,若京东此次指控属实,美团通过算法隐性限制骑手接单的行为,“看似给骑手选择,其实际是利用在行业内的优势及支配地位,逼迫骑手不得不做出选择,是非常明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本质上与历史上的“二选一”并无二致,是《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明确禁止的。

面对京东的指控,美团在21日当晚迅速反击,发布《关于已辟谣谣言被某平台再度利用的说明》,对各项指控进行逐条反驳。不仅坚决否认存在“二选一”行为,还反戈一击,暗指京东存在要求全职骑手“不准跑其他平台订单”的类似操作,同时直指京东存在对骑手实施高额罚款、要求商户承担补贴等行为,将矛头直指京东外卖在运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美团《关于已辟谣谣言被某平台再度利用的说明》

截图来自小团有话说微信公众号

截至目前,对于美团提出的“骑手罚款”和“商户补贴”等指控,京东尚未给出回应。

百亿补贴背后:用户、商家、骑手全方位攻防战

事实上,自京东入局本地生活赛道以来,围绕用户、商家与骑手的争夺,早已与美团等平台展开了多轮交锋。

2025年4月11日,由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亲自推动的京东外卖“百亿补贴”战略正式落地,标志着用户争夺战升至白热化。其中的1元购奶茶、20元麦当劳套餐等大力度优惠,精准锁定大学生及京东PLUS会员,部分商品补贴后价格较竞品平台低50%,以真金白银砸开市场缺口。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京东和美团APP实测发现,两个平台在部分商品上的确存在较大差价。以库迪咖啡“经典拿铁(中杯)”这款商品为例,它在美团外卖中,叠加1元打包费、2.6元配送费及平台优惠后,最终售价18.59元;而在京东外卖经百亿补贴后,原价15.99元的商品仅售5.9元,而且还免运费,叠加1元打包费后实际到手仅6.9元,不到美团价格的40%。可见京东外卖的补贴力度之大。

同一款商品,在美团外卖(左)与京东外卖(右)的售价存在较大差异

截图来自美团、京东APP

当然,京东的野心远不止于用户端的价格厮杀,更在商家与骑手生态中构建差异化壁垒。

针对商家,其推出“2025年5月1日前入驻享全年0佣金”政策,直接颠覆美团、饿了么的行业扣点惯例。这一“釜底抽薪”之举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海底捞、瑞幸、汉堡王等超45万家品牌商家蜂拥入驻。一位在多个平台经营业务的外卖商家向记者表示,京东的“0佣金”政策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对中小平台有很大吸引力。据相关媒体报道,甚至有中小商户月运营成本降幅超90%。

在骑手权益保障方面,京东则以“全职五险一金全覆盖且企业承担个人缴纳部分”“兼职骑手享意外险+健康医疗险”的硬核福利形成碾压优势,吸引力不言而喻。有京东外卖员透露,对于收入并不稳定的骑手而言,缴纳五险一金等于有了一部分保障,身边有不少骑手都从别家平台转投京东。

一系列组合拳下去,京东外卖的确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错成绩。上线仅月余,截至4月15日,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500万单,占据行业5%-7%份额。业内人士预测,年底占比或达12%-15%。

存量博弈下:从价格厮杀到生态共生的进化

事实上,各大平台围绕用户、商户、骑手的多维度较量,不再是简单的流量争夺,而是行业承压下,市场规律与理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前只图便宜,现在更在意吃得放心,所以我会先翻商家详情页看看有没有实体店照片。”在郑州东区上班的林女士向记者表示,因工作繁忙几乎每天都点外卖的她,现如今最关注的是食品卫生和餐品品质。

林女士消费习惯的转变,正是外卖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体现。当价格不再是唯一驱动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服务体验和平台责任的综合考量,正重塑整个行业的竞争逻辑。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1.64万亿元,尽管预计2027年将增至1.96万亿元,但年复合增长率较峰值时期已显著放缓。增量空间也主要依赖下沉市场的深度渗透,消费力集中的一、二线城市早已陷入存量竞争的胶着状态。

而快速生长时期积累的问题,也已正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顽疾。京东4月21日“公开信”披露的行业现状令人警醒:超60%的餐饮门店处于亏损境地,部分平台外卖业务毛利率却突破40%,暴露出平台抽成与商户盈利间的失衡问题;而“幽灵厨房”,即无实体店外卖商家占比的持续攀升,更揭露了行业为追求规模扩张而牺牲服务质量的结构性矛盾。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当下“增量见顶、存量血拼”的市场格局下,京东等“老平台、新势力”的入驻,或许能够重塑行业生态:通过降低商户经营压力、保障骑手基本权益、提升用户服务标准,打破传统模式中“平台获利、多方承压”的零和博弈模式。

这种转变,不仅是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监管趋严、资本理性化背景下的行业自我革新。当即时零售真正回归“服务本质”“平台-商户-骑手-消费者”实现“四赢”局面,这个曾被诟病“内卷”的行业,才能迈向更健康、更有温度的未来。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张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