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如何“起飞”?看河南这场交流会如何融合航空航天力量!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阳 实习生 薛菲 通讯员 王永记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由河南省航空航天学主办的,“空天筑基 低空跃变——2025河南省航空航天科技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交流会”,在郑州市上街区政府会议中心落幕。
(“2025河南省航空航天科技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交流会”现场)
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李广云、中电科22所资深研究员、原所长吴健、河南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世启、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常广庶等专家,省航空航天学会会长、河南省国防科工局原巡视员李钢、上街区政协主席郭剑锋、河南省科协学术部副部长王永刚等领导以及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代表近两百余人参加交流会。
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航空航天科技与低空经济的融合,从“战略高度”,到“技术深度”,再到“实践热度”,展开深入研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把脉新质生产力发展、探寻低空经济发展密码。
李广云在报告中回顾了我国“北斗”发展的历程,他认为,“北斗”是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将为万亿级的产业,在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服务、通信与应急保障能力、空域管理与交通调度、低空飞行器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建议加强产业协同,让“北斗”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数字底座”,低空经济则为北斗技术提供规模化应用场景,推动其技术迭代与生态扩展。两者的协同将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重塑未来空域经济格局,使低空经济成为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电科22所原所长吴健,带来《AI时代低空运行技术展望》报告,分析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存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瓶颈以及安全与管理面的挑战等运管技术痛点。同时建议,从移动互联智云网技术、通导一体技术、云上智能体技术、AI+物联网技术等方面为低空领域插上了“智能的翅膀”!
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新赛道炙手可热,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主体基础薄弱;空域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政策衔接度不足;经济政策保障薄弱,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常广庶认为,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突出、低空专业人才匮乏、市场尚未成熟等问题,他在报告中建议,强化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和管控手段建设,同时加强低空经济人才培养。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核心是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耦合,需要企业发挥“冲锋队”的作用。交流会上,中国飞龙通航公司、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通航、无人机以及零部件分享各自在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历程。
政策层面,政府为产业发展“搭框架、优服务”;技术层面,专家为行业进步“破壁垒、拓边界”;实践层面,企业为市场落地“闯新路、填空白”。
业内人士称,此次活动是无人机应用、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进行思想碰撞,同时也汇集了低空大背景下企业的实践与探索。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这些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显著提升低空经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航空航天科技的尖端成果,如卫星导航、遥感监测、材料轻量化等,正加速向低空经济领域渗透,为低空经济新兴业态提供技术支持。未来有望通过“航空航天技术下沉”与“低空经济场景升级”的相互交织、联动,实现航天科技与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
此次活动不仅有业界大咖紧扣无人机应用、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进行思想碰撞,还汇聚了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高管围绕低空经济热点话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显著提升低空经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通过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推动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为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陈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