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快评丨铁轨穿村肇祸多年,18条生命才能唤醒防护栅栏?

看见评论员 刘永恒

据新京报报道,5月12日,湖南张家界焦柳铁路又发生了火车撞人事故,遇难者是一位老人,这已是该路段轨道上消逝的第18条生命。

面对血淋淋的数据,铁路部门虽承诺安装防护栏,却难掩其在安全责任上的系统性失守,有关部门在民生安全问题上的懈怠令人瞠目。

一个月前,15岁的残障留守女孩宋玉莹才丧命于此,家属指出事发路段缺乏防护栏,导致悲剧发生。事后,界面新闻记者在事发路段走访调查,发现铁路两侧未安装防护栅栏,多年来至少已造成17人死亡。报道提及,受害者多为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士,其中最小的遇难者仅为1岁半。铁路部门回应称,将对涉事路段安装防护栅栏。

从一岁半幼童到残障留守少年,再到刚逝去的花甲老人,从“至少17人遇难”的公开数据到今年新增的死亡案例,铁路部门才做出了“预计6月施工”的承诺。人们不禁要问,人命何以成为安全隐患的计量单位?安装防护栅栏的阈值,是第18位村民的生命?

据界面新闻报道,事发路段铁路穿村而过,村民日常耕作出行需通过铁轨。

村民长期横穿铁轨,导致事故频发,表面上看是“抄近道”的侥幸心理,实则是忽视群众实际需求,交通涵洞设置不合理,日常安全宣传流于形式的产物。尽管铁路部门声称“高度重视”“先后采取加装警示标识、加强鸣笛、引导使用涵洞”等措施,但这些举措在现实中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至少17条人命的惨痛代价,也未让防护栅栏建设提速。

这种“习惯性失明”的背后是各方之间的利益拉锯,是成本核算与生命尊严之间的取舍,是管理方责任的断层。

据界面新闻报道,2018年铁路公司与地方政府曾就安装防护栏一事进行协商,但铁路方以“天桥涵洞建设成本过高”(每座超百万元)为由,拒绝满足村民和地方政府提出的18座通行设施需求;另一个数字是,2023年,村民宋金龙因父亲横穿铁路被撞身亡起诉了铁路公司,获赔19万元,成为该村被火车撞死的人中获得的最高一笔赔偿。

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公共安全不能仅仅依赖个体自觉,当下最紧迫的,是建立“生命优先”的治理逻辑。

铁路部门可不可以在险段加装智能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险情?当地政府能不能将村民纳入安全巡查体系,替代单向说教?相关部门要不要对长期隐患整改不力者启动终身追责,杜绝投机心态?

防护栅栏终将竖起,但若制度反思的栅栏仍漏洞百出,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个遇难者?敬畏生命,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治理初心的拷问。(新闻报料请私信微信公众号“大河看见”)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