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医三附院那些“领头雁”“排头兵”——李立:倾力守护 耳疾无忧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黄达 张恩祺

编者按:

在新医三附院,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不断推进各项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他们是治病救人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赞誉。他们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始终在医学领域深耕。大河报·豫视频特推出“医路专注”专栏,共同回顾医者们的从医之路,感受他们终身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百姓、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有这么一位医生,自从医以来就心怀梦想,立志治病救人,始终战斗在耳鼻咽喉科领域的最前线。科室年门诊工作量3万余人,年手术量700余台。术业有专攻二十余年,她反复观摩研究国内外同类型手术先进技术操作精进手术技能,以近乎苛刻的要求践行着医者仁心。她,就是新医三附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李立。

妙手回春 巧法释疑难

李立擅长治疗复杂疑难病,让耳疾患者重新唤醒耳朵的第二个“春天”。从医经历中,让李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来院时左面部全瘫,影像学检查左耳巨大的先天性胆脂瘤侵犯乳突,肿瘤向前侵犯颈静脉球及颈内动脉,面神经垂直段被巨大胆脂瘤包绕,骨质破坏,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严重颅内外并发症。李立思虑再三,决定进行手术,经过缜密的方案设计,采用针对性耳内镜下持续灌流模式,同时保留面神经及血管的完整性。手术后重新进行乳突及外耳道鼓室重建,保留患者听力,半年后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了正常。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每一件都深深地写在李立的从业经历中,记在患者的心坎儿里。一位多年前的患者见到李立,满怀感激说道:多亏李医生,是她给了我的耳朵“第二次生命”,是她给了我新的生活。

在李立的带领下,耳鼻咽喉科目前在新乡市处于领先水平。科室逐渐形成了在慢性鼻窦炎、扁桃体肥大伴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突发性耳聋、声带息肉、慢性中耳炎、鼻骨骨折、耳前瘘管等方面较强的治疗优势。

关爱医患 暖心护真情

临床中,周围性眩晕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突发性、短暂性旋转感、恶心呕吐等症状,让患者深受折磨。李立刻苦钻研,探索创新方法解决患者的病痛。

一位复杂梅尼埃病患者来院就诊。为了预防周围性眩晕的产生,其他医院医生建议他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不大,但是患者对手术有较大的恐惧心理,希望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李立采用多次耳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既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又达到了医疗效果。正是李立刻在骨子里的关怀与关爱,让患者战胜恐惧,勇敢地与病魔搏斗。

经她治疗的患者满怀感恩之心,阳光乐观地融入生活,并将她的医术传播给需要的人:耳朵不舒服了,去新医三附院耳鼻咽喉科吧,那有个李医生,是一位有耐心有温度的好医生。

倾囊相授 芳香延桃李

李立有着“多重身份”,是医生,也是教师。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她还承担着本科生、留学生和规培生的专业教学、培训以及科室人才培养工作。在教学中,李立兢兢业业,言传身教。每当有年轻医生向她请教,她会毫无保留地耐心指导、给出建议;手术中,她会就技术难点、节点、关键点细致批讲。她像年轻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灯塔”,引着他们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在科室人才培养方面,李立始终积极推动医护人员的成长与发展。她创新实施中英文双语早班交接制度,通过模拟真实医疗场景下的语言应用,系统性提升年轻医护人员的临床英语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

李立注重追踪国际前沿医学动态,及时将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引入科室,助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她在广泛汲取国内外第一手资料服务于临床的同时,也为医院驻地的外向型发展带来了国际人员交流的临床医疗力量储备。

聚焦临床 创新促发展

李立认为,科研来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临床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临床技能及疾病诊疗最新进展,还需要具有科研思维,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回答问题。李立带领科室团队克服困难,在临床手术开展上不断探索,《低温等离子翼管神经高选择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耳内镜下持续灌流磨骨技术在耳科手术中的应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一个个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既是李立带领团队将智慧奉献给临床研究探索的成果,又是她对耳鼻咽喉科病人的庄严承诺。

“一个合格的医生,就是尽心尽力给患者看病,做个好大夫。”李立嘴边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和她的团队,以患者健康为己任,努力负责,不断求索,守护着患者,为他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大河报豫视频新乡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