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华:慢性创面为何难愈合?解析感染与营养的深层关系

引言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屏障。当皮肤因外伤、手术或疾病(如糖尿病、静脉曲张)形成创面时,通常会在数周内自然愈合。然而,约1%-2%的人群会面临慢性创面的困扰——伤口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无法愈合,导致疼痛、感染风险升高,甚至截肢。为什么慢性创面如此顽固?感染与营养的“恶性循环”是核心原因之一。

一、慢性创面:愈合停滞的生物学困境

慢性创面通常指6周内未愈合或愈合进程停滞的伤口,常见于糖尿病足、压疮、静脉性溃疡等患者。其难愈机制复杂,涉及局部缺血、炎症失调、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等多因素。但近年研究发现,感染与营养失衡的相互作用,是阻碍愈合的关键“隐形推手”。

二、感染:伤口上的“持久战”

感染是慢性创面的头号敌人。当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侵入伤口后,会触发以下恶性循环:

1.生物膜:细菌的“防护罩”

细菌群落在创面形成生物膜——一种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的保护层。生物膜能抵抗抗生素和免疫细胞的攻击,使感染长期存在。研究表明,60%的慢性创面存在生物膜,直接抑制上皮细胞迁移和血管再生。

2.过度炎症:伤口的“自毁程序”

持续感染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TNF-α、IL-6)。这些分子本应清除病原体,但长期高浓度会破坏健康组织,阻碍胶原蛋白合成,形成“炎症风暴”。

3.耐药性:治疗的瓶颈

抗生素滥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强,传统药物难以根除感染。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比普通感染延长2-3倍。

三、营养:被忽视的“愈合燃料”

伤口愈合是高度耗能的过程,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支持。但慢性创面患者常伴随营养不良,进一步拖慢修复:

1.关键营养素的“角色”

蛋白质:胶原蛋白合成的原料,缺乏时伤口抗张力减弱。

维生素C:促进胶原交联和免疫细胞功能,严重缺乏可导致坏血病性溃疡。

锌:参与DNA修复和细胞增殖,缺锌者创面表皮再生延迟。

铁:血红蛋白合成必需,贫血患者组织氧供不足,愈合停滞。

2.代谢需求的“黑洞”

感染状态下,人体进入高代谢模式,能量消耗增加20%-50%。但患者常因疼痛、抑郁或疾病(如糖尿病胃肠病变)导致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例如,一项研究显示,慢性创面患者中70%存在蛋白质摄入低于推荐量(0.8g/kg/天)。

3.免疫系统的“饥饿”

营养不良削弱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同时减少抗体产生。这使感染更难控制,进一步加剧营养消耗,形成“感染-营养不良-免疫抑制”三角循环。

四、感染与营养的深层互动:恶性循环如何打破?

感染与营养并非孤立因素,而是通过多重机制相互影响:

1.炎症消耗营养储备

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如C反应蛋白升高)会加速肌肉分解,释放氨基酸供免疫系统使用,导致肌肉萎缩和蛋白质储备枯竭。

2.肠道吸收障碍

长期感染可引发肠黏膜屏障损伤(“肠漏”),减少营养吸收效率。例如,脓毒症患者的锌吸收率可下降40%。

3.药物干扰营养利用

抗生素可能杀死肠道益生菌,影响维生素K、B族维生素的合成;长期使用抑酸药物则妨碍铁和维生素B12吸收。

五、临床应对:双管齐下的治疗策略

1.感染控制:精准打击病原体

清创联合抗菌敷料:水凝胶敷料可渗透生物膜,释放银离子或蜂蜜成分杀菌。

噬菌体疗法:针对耐药菌的“精准导弹”,已在部分临床试验中显效。

2.营养干预:个性化补充方案

高蛋白饮食:目标1.2-1.5g/kg/天,必要时补充乳清蛋白或谷氨酰胺。

微量营养素强化:联合补充锌(30mg/天)、维生素C(500mg/天)和精氨酸(可促进一氧化氮合成,改善血流)。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吞咽困难或胃肠功能障碍者需通过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

结语

慢性创面如同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感染与营养在其中此消彼长。只有打破两者的恶性循环,才能重启愈合程序。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如感染科、营养科、外科)和精准医疗手段,慢性创面的治疗有望从“持久战”走向“精准修复”。对患者而言,早期预防感染、科学补充营养,是守护伤口愈合的关键一步。(滑县新区医院外科 明华)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