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共生,和美永续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植物越来越“亲近”信阳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鑫 通讯员 姜烽烜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5 月中旬,信阳市浉河区十三里桥晏庙村的细心群众惊喜地发现,唐朝古诗《朱鹭》中的场景,在当地重现了。截至 2025 年 5 月,已经有近 20 只朱鹮在浉河区安家落户。朱鹮,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曾经,它们因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而濒临灭绝。然而,如今在信阳市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的县区,朱鹮的数量不断增长,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典范。

在浉河区十三里桥安家落户的朱鹮

在浉河区十三里桥安家落户的朱鹮

专家为朱鹮进行环志

5 月 22 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5 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从广袤无垠的热带雨林到寒冷荒芜的极地苔原,从深邃神秘的海洋到生机勃勃的湿地,地球上每一片土地、每一处水域都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

飞出董寨,朱鹮在信阳开枝散叶

信阳市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信阳市浉河区林业局四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吴莺莺介绍,经过浉河区的持续观测和跟踪,目前已知在十三里桥乡安家落户的朱鹮约为 20 只。为了给朱鹮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浉河区林业局加大在当地的宣传力度,倡导群众自发保护朱鹮。同时,浉河区林业局邀请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专家赴当地,为朱鹮进行环志。吴莺莺说:“浉河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厉打击非法捕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升。”

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第一个朱鹮迁地保护地。自 2013 年以来,董寨的朱鹮繁育中心累计人工繁殖朱鹮 318 只,输出优质朱鹮种源 5 批,实施朱鹮野化放飞 7 次,放飞个体 133 只,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达到 600 余只,并扩散至周边 3 市 8 县(区)。董寨成为国内重要的朱鹮种质基因库和种源储备基地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信阳市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多年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鸟类种类不断增加,朱鹮等珍稀物种数量稳步增长。

万鸟翔集、水天一色,淮南湿地成“候鸟驿站”

2025 年 2 月 9 日,信阳市淮滨县淮南湿地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未到访过的珍稀鸟类——白尾海雕。这种大型猛禽不仅是稀有鸟类,更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I 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全球共有 3 万余只。据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统计显示,中国白尾海雕种群数量为 4800 只。白尾海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在中国境内较为罕见,在淮南湿地出现更为难得。据了解,淮南湿地是我国中部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有大量候鸟迁徙途经。随着白尾海雕的加入,淮滨县淮南湿地内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种类从 12 种增加到了 13 种。截至目前,该湿地已发现鸟类 18 目 56 科 270 种,兽类 3 目 4 科 9 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3 种);两栖爬行类 28 种;昆虫 700 余种;鱼类 114 种。

在淮南湿地发现的白尾海雕 资料图

为了给野生动物们营造更加理想的生存环境,淮南湿地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种草等方式,加强保护区生态薄弱区、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持续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已累计植树造林2500余亩,种植芦苇、芡实等水生植物1700余亩。坚持绿色发展,助力芡实产业化,帮助群众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注重顶层设计 守护万物和谐共生

信阳市还积极探索生态资源的转化利用,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以董寨为例,其丰富的鸟类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观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种生态经济模式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此外,信阳市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合作,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朱鹮等珍稀物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提升了生态保护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设立保护机构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保护体系。

信阳市的实践成果不仅体现在朱鹮等珍稀物种数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上。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未来,信阳市将继续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让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地保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曲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