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芬:重症康复患者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操作规范与气道湿化的护理要点

一、气管切开对重症康复患者的意义与护理需求

(一)气管切开的核心作用

1. 保障气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因舌根后坠、痰液阻塞导致的气道梗阻,维持有效通气。

2. 支持呼吸功能:为机械通气、长期氧疗提供稳定通道,尤其适用于呼吸衰竭、昏迷等自主呼吸不足患者。

3. 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口咽部分泌物误吸,便于痰液引流,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二)护理复杂性分析

1. 气道管理特殊性:气管切开破坏呼吸道天然屏障,需通过人工干预维持气道温湿度,预防黏膜损伤与感染。

2. 操作专业性要求:吸痰、湿化等操作直接影响患者呼吸功能,操作不当可引发低氧血症、气道痉挛等严重并发症。

3. 长期护理需求:重症康复患者治疗周期长,需持续关注套管固定、伤口愈合及并发症预防。

(三)常见并发症风险

1. 气道损伤:频繁吸痰或操作粗暴可导致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甚至气管食管瘘。

2. 肺部感染:湿化不足或吸痰不彻底,易引发痰液黏稠、坠积,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3. 套管相关问题:套管脱出、堵塞可导致急性窒息;长期佩戴引发气管受压、肉芽组织增生。

二、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操作规范

(一)吸痰时机判断

1. 症状导向:出现呛咳、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SpO₂<90%)或听诊闻及痰鸣音时,需立即吸痰。

2. 定时评估:每1 - 2小时评估一次呼吸道情况,高危患者(如痰液多、咳嗽反射弱)缩短评估间隔。

3. 操作前准备:吸痰前给予纯氧吸入2 - 3分钟,提高患者氧储备,降低操作中低氧风险。

(二)吸痰操作流程

1. 用物准备:选择合适型号吸痰管(外径不超过套管内径的1/2),备齐无菌手套、生理盐水、负压吸引装置,调节负压至80 - 120mmHg。

2. 无菌操作要点:

2.1 戴双层无菌手套,一手持吸痰管,另一手持控制按钮的无菌镊子,避免污染。

2.2 吸痰管一次性使用,不同部位痰液吸引时需更换,防止交叉感染。

3. 吸痰实施步骤:

3.1 关闭负压,将吸痰管缓慢插入至预定深度(比套管长度长1 - 2cm),边退管边旋转,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3.2 吸痰后再次给予纯氧吸入2分钟,观察患者呼吸、心率及血氧恢复情况。

(三)注意事项与异常处理

1. 禁忌操作:禁止在患者剧烈呛咳时强行吸痰,避免加重气道痉挛;痰液黏稠者先湿化再吸引。

2. 异常情况应对:出现发绀、心律失常等严重反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予吸氧并通知医生;若吸痰管堵塞,迅速更换后重新操作。

3. 记录与观察:记录吸痰时间、痰液量、颜色及性状,如出现血性痰液或痰液量骤增,需警惕气道损伤或感染。

三、气道湿化的护理要点

(一)湿化必要性解析

1. 维持黏膜功能:正常呼吸道可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湿化,气管切开后需人工补充水分,防止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

2. 预防痰液结痂:充足湿化可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排出,避免痰栓堵塞套管引发窒息。

3. 保护气道屏障:保持黏膜湿润,减少细菌定植,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二)湿化方法与选择

1. 加热湿化器(HH):

1.1 原理与应用:通过加热板将湿化罐内水加温,使吸入气体温度维持在34 - 37℃,相对湿度达100%,适用于机械通气患者。

1.2 注意事项:定期更换湿化罐及管路,防止细菌滋生;监测湿化温度,避免烫伤气道。

2. 雾化湿化:

2.1 操作要点:使用射流或超声雾化器,将药液雾化后吸入,可联合支气管扩张剂、化痰药物使用。

2.2 适用场景: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每日雾化3 - 4次,每次10 - 15分钟。

3. 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

3.1 方法:将湿化液(0.45%氯化钠溶液)通过微量泵以4 - 6ml/h速度持续滴入气道,保持气道湿润。

3.2 注意事项:严格控制滴速,避免过快导致呛咳或误吸;观察痰液性状调整滴注量。

(三)湿化效果评估与调整

1. 评估指标:

1.1 痰液性状:湿化良好时痰液呈稀薄水样或米糊状;若痰液黏稠结痂,需加强湿化。

1.2 患者感受:无刺激性咳嗽、呼吸顺畅,听诊气道无干鸣音。

2. 并发症预防:湿化过度可导致肺水肿或呼吸道阻力增加,出现呼吸急促、血氧下降时,需减少湿化量并加强痰液引流。

3. 湿化液选择:根据患者电解质水平选择湿化液,高钠血症患者避免使用生理盐水;长期湿化可选用含碳酸氢钠溶液,促进痰液溶解。

四、气管切开综合护理管理

(一)套管与伤口护理

1. 套管固定:采用双系带固定法,松紧以容纳1 - 2指为宜;定期检查系带牢固性,防止套管脱出。

2. 伤口处理:每日2次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更换无菌纱布,观察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味,预防切口感染。

(二)患者安全与舒适管理

1. 体位管理:抬高床头30 - 45°,减少误吸风险;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引流。

2. 沟通与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写字板、图片卡等沟通工具;关注因气管切开导致的焦虑情绪,给予心理疏导。

(三)拔管准备与随访

1. 拔管指征:患者自主呼吸稳定,咳嗽反射良好,痰液量明显减少,可进行堵管试验(堵管24 - 48小时无呼吸困难)。

2. 拔管后护理:拔管后观察呼吸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定期随访切口愈合及呼吸功能恢复状况。(兰考县中医院 康复科 主管护师 刘芬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