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医三附院那些“领头雁”“排头兵”——解娜:生命之门 “心”生奇迹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侯媛 黄达
编者按:
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不断推进各项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他们是治病救人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赞誉。他们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始终在医学领域深耕。大河报·豫视频特推出“医路专注”专栏,共同回顾医者们的从医之路,感受他们终身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百姓、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Coronary Care Unit)是心内科相对独立的诊疗单元,承担收治心脏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一扇生命之门成了微妙的分界线,在死亡和重生距离最近的地方。2023年9月,该院CCU正式作为独立科室运转,科室虽然年轻,但充满了战斗的力量,科室主任解娜带领团队,每天在生死交界的战场上构筑起希望的防线,让患者“心”生奇迹。
生死时速 守护生命
解娜在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在急危重症救治工作中,她熟练掌握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生命支持技术。
蛇年春节,CCU成功抢救一名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呼吸心跳骤停等多种并发症患者。患者来院时情况急剧恶化,精神烦躁、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解娜敏锐地意识到,该患者很可能已经发生心源性休克这一致命状况,立即联合多科室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急救系统,在呼吸机、IABP、ECMO以及临时起搏器的全方位生命支持下,急诊介入治疗紧急展开。
经过长达9天的不懈努力与积极救治,CCU 的医护人员用速度与温度,让患者生命从生死边缘重返人间烟火。床旁植入IABP、ECMO 等生命支持技术,以“无辐射、快响应”的优势,为心源性休克患者赢得生机。相较传统射线透视方式,它减少患者射线损害,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2024 年,CCU快速成功安装IABP40余例、ECMO10余例,为心源性休克病人抢救,架起桥梁。
妙手仁心 革新技术
解娜的诊疗字典里,写满了对心脏急危重症的精准把控。为全面提升CCU在心脏急危重症方面应对能力,解娜迅速开展经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床旁漂浮导管临时起搏器置入技术学习。
此项技术摒弃传统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需长时间下肢伸直卧床的弊端,术后患者即刻可坐起、下地行走,不仅减轻痛苦,更大大提高重病期生活质量。自2023年开展以来,已成功应用于20多例患者,上至90岁老人,下至产后产妇,均收获显著疗效,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心脏重症分会主委张静主任的充分肯定,高度赞扬“技术实力冲到国内前沿”。也因此解娜成为中华医学会心脏重症分会青年委员,多次在国家级、省级会议上发表演讲,发出医院技术强音。
2024年3月,32岁的李女士剖宫产术后突发严重心动过缓,陷入昏迷。解娜团队仅用3分钟完成临时起搏器植入,将她从死神手中夺回。经过精心治疗,李女士康复出院,带着新生的宝宝开启新生活。这样的奇迹,在CCU屡见不鲜,展现出了解娜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专业的功底和高效的应急处理能力。
科研领航 筑梦育人
从医20载,解娜从一名青涩的年轻医师逐步成长为科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深耕临床一线,个人年门诊量达2000余人次,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赢得患者信赖。在科研领域,发表3篇SCI论文、数十篇中文核心论文,作为主持人参与2项省部级课题,多次荣获新乡医学院“优秀党员”“优秀带教老师”,医院“最美医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解娜始终秉持“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构建起立体化教学体系。她注重引领学生追踪国际医学前沿,将模拟重症抢救实验室打造成“实战练兵场”,让学生在沉浸式演练中提升操作技能;同时强调临床实战积累,通过“导师-学生-患者”三级带教模式,让学生在真实诊疗场景中锤炼诊疗思维。在她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成功申报课题并获资助、SCI论文投稿成功,更在思想成长上收获硕果,多名学生递交入党申请,有的已光荣成为预备党员。如今,她培养的学生遍布省内外医疗岗位,以所学所长守护更多生命的希望。
解娜带领团队以敬畏之心、至精医术,在生死交错的战场上守护每一次心跳。她始终相信,只要心怀热望、步履坚定,就能在黑暗中点亮希望之光,让更多生命在CCU的守护下,重新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大河报豫视频新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