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医三附院那些“领头雁”“排头兵”——王庆治:消化之道 医者仁心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张恩祺 路松良

编者按:

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不断推进各项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他们是治病救人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赞誉。他们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始终在医学领域深耕。大河报·豫视频特推出“医路专注”专栏,共同回顾医者们的从医之路,感受他们终身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百姓、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在新医三附院消化内科的诊室里,有这样一位主任——王庆治,他深耕临床一线工作20余年,累计接诊患者超5万人次。长期高强度的诊疗工作,磨的锃亮的听诊器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作为科室主任,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温暖的医者仁心,带领团队守护着消化道健康的防线,成为患者信赖、同事认可的“消化道健康守护者”,现消化内科年门诊量突破22000人次,住院量突破1300人次。

深耕二十载 妙手仁心解顽疾

从医20余年,王庆治始终将“精研医术”作为从医之本。从功能性胃肠病到肝硬化,从胃食管反流病到炎症性肠病,他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有着深厚造诣,对疑难重症病例更有自己独到的治疗思路,对患者的每一个症状、每一项检查都细致分析、心中有数,力求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

无论是门诊接诊还是病房查房,他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释病情,让复杂的医学知识“接地气”,云淡风清之中,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这份专业与耐心,让他收获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以心换心 赢得患者“长情托付”

王庆治被患者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就是耐心,面对反复腹痛的老年患者、焦虑于胃肠功能紊乱的青年患者,他始终保持耐心细心的接诊习惯——从饮食作息到情绪状态逐一追问,并认真的分析病情和治疗方案,让患者“听得懂、放心治”。

在新乡县古固寨,有一位50多岁张阿姨,与王庆治相识10余年,是王庆治的“忠实粉丝”。多年前,张阿姨因反复腹痛、胃胀跑了多家医院,直到挂了王庆治的号——从问诊时逐条追问饮食、作息的细致,到解释病情时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的耐心,再到调整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的疗效,让她彻底放下了“看病难”的焦虑。此后,无论是复查胃镜、调整慢性胃病用药,还是家人有消化问题需要咨询,张阿姨总说:“得找王主任才安心。”

“他看病不图快,每个问题都答得明明白白;技术又过硬,我这老胃病现在控制得稳稳的。”如今,张阿姨不仅成了王主任门诊的“老熟人”,还成了“义务宣传员”,逢人便推荐:“消化问题别犯愁,找王庆治准靠谱!”

传帮带育新人 薪火相传续医脉

王庆治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者,更是培育后学的“引路人”。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20年来,他始终秉持“教学相长”的理念,将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医学生、规培医生及科室年轻医护人员传道授业。

在带教过程中,他注重“实践出真知”,常带领学生深入病房,通过真实病例讲解诊疗思路;面对疑问,他从不敷衍,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查阅文献,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老师的带教不仅教会我们看病,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许多经他带教的年轻医生如今已成长为各个医院各个科室的骨干。

凝聚合力促发展 携手共进谱新篇

作为消化内科主任,王庆治深知“团队强则科室强”。在他的引领下,科室形成了结构合理、协作紧密的人才梯队,在医疗、教学及科研方面均展现出强劲实力。他注重营造“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团队氛围,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学术交流,鼓励成员分享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定期推荐科室骨干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新技术新业务,将消化专业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医院;同时,他积极推动科室与其他学科的协作,优化患者诊疗流程,更好更全面地解决临床疑难问题。

在他的带领下,消化内科不仅是患者信赖的“健康驿站”,更成为医院学科建设的“标杆科室”。在王庆治看来,和谐的医护关系是提升诊疗质量的重要保障。工作中,他是严谨的“把关人”,对医疗质量严格要求;生活中,他是贴心的“大家长”,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与困难。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让科室上下拧成一股绳,医护协作更加高效顺畅。

“王主任就像我们的‘定盘星’,有他在,我们工作更有底气,患者也更安心。”科室护士的话语,道出了团队对他的信任与认可。

从医路上,王庆治用专业技术守护生命,用教学带教培育新生,用团队建设凝聚力量,用真诚关怀温暖人心。在他的引领下,新医三附院消化内科正以更专业的姿态、更温暖的服务,为消化道疾病患者点亮健康希望,书写着医者仁心的新篇章。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大河报豫视频新乡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