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乡村里的青春课堂:大学生带着孩子们让红色基因 “转” 起来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周星

盛夏时节,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翔梧小学里,一只只绘着红星的自制风车呼呼转起,旋转的风车里映衬出孩子们兴奋的笑脸……

这个暑假,来自洛阳师范学院“翔梧班”“青·航”实践队的15名大学生来到翔梧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

这支以洛宁籍革命先烈李翔梧命名的青年队伍,用手工、武术、书法等趣味课堂,为孩子们生动讲述家乡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活”起来;同时深入调研,为当地如何用好李翔梧故居等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据悉,洛阳师范学院“翔梧班”于2007年创立,以革命先烈李翔梧(洛宁籍,曾任红军重要职务,28岁牺牲)名字命名,“青·航”实践队是“翔梧班”践行“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缩影。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使命,此行,队员们化身“创新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将课堂从校园延伸至乡土深处。

“同学们,看!这个风车转起来像不像一团火焰?”在三年级教室,队员张文希一边教孩子们用彩色卡纸制作风车,一边讲述李翔梧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40多只绘着红星的风车在教室里随风旋转。学生王雨桐兴奋地说:“我要把风车带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

张文希带来的《风车映红心》手工作品只是课堂一景。这个暑期,实践队精心打造“红色文化+素质拓展”融合课程,依据学校特色与学生年龄创新各类特色红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其中,低年级有革命故事手工课;高年级结合非遗,学做“百褶生香”褶纸;武术课上,“少年强则国强”的口号铿锵有力;书法课临摹烈士家书,感悟英雄情怀;安全教育模拟战地救护,体会革命艰辛……“通过可感知的教学模块,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队队长马乐介绍。

除了深入课堂,实践队员们还深入乡村,成了“田野调查员”。他们走访底张乡中高村百余户村民,发放问卷150份,探寻如何用好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李翔梧故居、红色文化墙、事迹展览馆等)助力发展。调研发现,“开发形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是主要瓶颈。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队员们:在“未来期望”栏,近三成村民写下“盼孩子懂翔梧”。

“这不仅是对教育的需求,更是红色血脉传承的期盼。”队员王笑冉在日志中写道。基于调研,实践队提出“红色研学+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并策划为当地红色资源建立线上导览系统,扩大“红色底张”“绿色底张”的知名度。翔梧小学首任校长李大川对实践队赞赏有加:“青年人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对纪念烈士和培养后代都很有意义。”

在李翔梧烈士故居前,实践队员们重温入团誓词,感受革命精神。他们还利用“红色走廊”文化墙,创新推出“行走的党史课”,运用AI技术让革命故事动态呈现,吸引众多村民观看。宣讲会上,队员丰鹏程与当地学生互动探讨“翔梧精神与新时代青年”,学生李歆芮听完后激动地说:“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实践活动汇报日当天,翔梧小学操场上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红色风车、褶纸工艺品、书法长卷……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表达着对红色精神的理解。队员们将孩子们临摹的烈士家书汇集成一幅长卷,每个人都有万千感慨:“我们好像种下了种子,不仅在孩子们心里,也在我们自己心里。”

“这次实践让我真正明白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队员史欣然深有感触,“要俯下身子、卷起袖子,沾沾泥土、接接地气,才能练就真本领。”从校园课堂到乡村田野,洛阳师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