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支教践行团深入泌阳大寨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龚振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化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责任担当,7月10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学子组成的基层服务支教践行团正式举办出征仪式,并于当日下午顺利抵达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泰山庙乡大寨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文化润乡、美育启智、助农兴村”为核心,通过系列精准化服务,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

抵达大寨村后,实践团迅速投入工作,于7月11日当天即在村委会广场开展文化惠民服务。针对村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团队中具备书法专业素养的成员现场为村民题写家训与乡村文明标语。成员们结合大寨村长期形成的“孝善传家、勤劳兴村”乡风民俗,精心筛选创作内容,以工整笔墨将“耕读传家”“邻里和睦”等价值理念书写于宣纸之上,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笔墨形式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同时,实践团向村民赠送了提前准备的空白扇面,根据乡村夏日纳凉需求,在扇面题绘消暑诗句与山水小品,既具实用功能,又传递文化韵味;面向乡村孩童,团队准备了手绘书签,书签上以简洁线条勾勒自然意象,搭配励志短句,将文化关怀与成长期许传递给每一位孩子。此次文化服务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现场秩序井然,笔墨书香与乡村气息交融,形成了浓厚的文化互动氛围。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在大寨村小学开设乡村儿童美育支教课堂,为当地3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艺术启蒙服务。课程设置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涵盖书法、国画、创意扭扭棒制作及传统纸编技艺四大类。书法教学中,成员从基础执笔姿势教起,选取“家”“田”“勤”等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作为练习内容,引导孩童在笔墨实践中感受汉字结构之美与农耕文化内涵;国画课程以乡村常见的玉米、向日葵、家禽等元素为创作主题,通过示范讲解墨色运用与线条勾勒技巧,鼓励孩童用画笔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想象;创意扭扭棒课程通过彩色线材的弯折、缠绕等简单操作,培养孩童动手能力与空间思维,让孩童在自主创作中体验创意乐趣;传统纸编课程则选取易于操作的彩色纸条,教授基础编织技法,指导孩童制作小型收纳篮、装饰扇等实用物件,让非遗技艺在轻松氛围中得到传播。课程结束后,实践团将孩童的书法作品、绘画创作及手工作品集中展示,通过建立临时展览区域,进一步激发乡村儿童的艺术自信与创作热情,为乡村美育注入新活力。

7月13日下午,实践团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开展助农志愿服务活动。在前期与村委会沟通中,团队了解到部分村民因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劳动力不足,面临西瓜采摘难题。为此,实践团成员主动放弃午休时间,前往村民种植的西瓜田开展助农行动。抵达田间后,成员们在村民指导下学习辨别西瓜成熟度的方法,通过观察瓜蒂新鲜度、纹路清晰度及敲击声音等方式判断果实成熟状态。随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采摘成熟西瓜,有的负责将西瓜搬运至田边运输工具,确保采摘过程高效有序。尽管田间气温高,闷热潮湿的环境导致成员们衣衫很快被汗水浸透,实践队成员始终保持专注,坚持完成采摘工作。经过一下午的劳作,,有效缓解了农户的即时生产压力,用实际行动助力农产品收获。

此次基层服务支教实践活动通过文化服务、美育支教与助农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文化服务环节,实践团以笔墨为载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在美育支教中,通过多元化艺术课程,为乡村儿童打开艺术视野,点亮成长道路;在助农行动里,以实干姿态融入乡村生产生活,解决农户实际困难。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在服务群众中深化了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在实践锻炼中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当地村委会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认可,认为此次活动不仅为大寨村带来了文化活力与艺术资源,更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担当精神。村民们表示,实践团的到来让乡村夏日充满了温暖与活力,文化服务滋养心灵,美育课程丰富孩童假期生活,助农行动解决实际难题,系列活动切实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郑大青年学子践行“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要求的具体体现,通过深入乡村一线,实践团既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也在基层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未来,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团队将持续总结实践经验,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基层服务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