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医三附院那些“领头雁”“排头兵”——殷国田:仁心仁术 精护心脉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孙林蓁 侯媛
编者按
在新医三附院,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不断推进各项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他们是治病救人的“排头兵”,以过硬的医疗技术赢得患者的赞誉。他们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始终在医学领域深耕。我们特推出“医路专注”专栏,共同回顾医者们的从医之路,感受他们终身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百姓、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在新医三附院,有这样一位医者:她在方寸心腔间与死神博弈,用数千例成功救治诠释“妙手仁心”;她站在三尺讲台,以临床实例为笔,在医学传承中播种希望;她深耕科研沃土,用严谨数据说话,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生命。她就是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殷国田教授。
坚守初心 照亮从医路
殷国田的从医路,始于母亲朴素的期盼。母亲早年痛失三名幼子,深知医疗匮乏的残酷,又感念村医对体弱多病的她的照拂,始终坚信“当郎中能救人”。
真正让殷国田坚定“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信念的,是见习时遇到的于爱华、周德义等老师。“每次患者成功治疗后的笑容,让我明白医生能实实在在造福百姓。”大学毕业时,她放弃保研机会,也放下投笔从戎的念头,选择留校成为临床教师——既能治病救人,又能教书育人,这一选择,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
刚进入心内科时,她没有跟风选择热门的介入领域,而是一头扎进了最棘手的心力衰竭研究。她说:“心衰是百姓致死致残的‘硬骨头’,总得有人啃。”她带领团队从基础用药的调整到康复方案的制定,一点点摸索出“个体化治疗体系”: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她创新采用“小剂量逐步调整”方案,让许多患者摆脱猝死风险;对合并多种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她结合对老年人饮食、运动的考量,让3000余例心衰患者提高生活质量。2023年,科室顺利通过国家级心衰中心验收。这份荣誉背后,是她和团队分析病例、研究数据熬过的无数黑夜。
仁心仁术 破解“心”病困局
作为拥有心血管内科、重症5C及全科医师资质的复合型专家,殷国田的履历里藏着对医学的极致追求:多次作为省选专家赴欧美交流,将国际前沿的心血管诊疗理念带回国内;在顽固性心力衰竭、复杂冠脉病变、心律失常等领域深耕不辍,练就了“一看片子就知症结”的火眼金睛。她常说:“心脏疾病瞬息万变,多一分准备,患者就多一分生机。”
这份准备,在危急时刻总能显现力量。89岁的赵大爷被阵发性室上速折磨70年,发作时心跳骤升至180次/分钟,晕厥、抽搐反复发作,多家医院因患者高龄带来的手术风险婉拒。转入院时,老人已出现轻生念头。殷国田连夜组织病例讨论,决定采用“三维标测技术”——这项她从国外引进并改良的技术,能在零射线环境下精准定位病灶。手术中,她带领团队避开老人脆弱的血管和脏器,仅用1小时就完成射频消融,术后老人拉着她的手说:“您不仅修好了我的心脏,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这样的案例在她的从医经历中不胜枚举。46岁的王先生因室上速“突发突止”,九年不敢开车、无法打工,更因惧怕射线拒绝手术。殷国田耐心讲解零射线技术的安全性,打消患者顾虑后,仅用40分钟便顺利完成手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据统计,近十年她带领团队治愈心衰患者3000余例、顽固性高血压2000余例,完成复杂冠脉介入手术1000余例,其中慢性闭塞病变开通成功率达92%,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言传身教 播撒医学火种
“医生既要会看病,更要会带徒”,这是殷国田常对科室年轻医师说的话。作为内科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她身兼教师与医师双重身份,每年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等多个层次的教学任务,年均授课超200学时,却从未因临床繁忙耽误过一节课。
她的课堂总有魔力——把枯燥的“心律失常”理论变成“心脏短路”的通俗比喻,用自己经手的病例讲解“心衰治疗”的要点。“殷老师的课,只要听过就忘不了”,这是学生们的共识。在临床带教中,她要求严格:查房时让学生先分析病例,再逐一点评;手术时手把手教操作,从穿刺角度到器械选择都细致讲解。规培医师小李说:“跟着殷老师,犯错会被批评,但她总会告诉你错在哪、怎么改,这种严是真的为我们好。”
这份严格之外,更多的是温暖。研究生武冰飞至今记得,入学第一天,殷国田就帮她制定了三年学习计划,从文献阅读到实验设计都一一叮嘱;论文开题时,导师在门诊间隙逐字修改她的初稿,甚至让科室医生集体“找茬”,确保万无一失。新乡遭遇暴雨天气时,她冒着积水开车到宿舍看望学生,送去面包和饮用水。“她像妈妈一样,既教会我们看病,也教会我们做人”,武冰飞的话,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
三十多年来,她带的学生遍布各地,很多人成了当地医院的骨干,这是她最骄傲的“成绩单”。
扎根临床 创新惠及民生
“临床是科研的根,科研是临床的翼”,殷国田始终坚信,医学进步离不开临床与科研的双轮驱动。从医以来,她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截至目前,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地厅级课题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最高影响因子5.2),参编《内科学》《诊断学》等国家级教材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她负责的“冠心病介入术后康复”研究入选国际合作项目,相关数据被纳入全球研究数据库。“难治性高血压基因检测”研究获地厅级一等奖,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她说:“这些成果不是给外人看的,是要实实在在帮患者解决问题。” 如今,她研究的多项技术已在临床推广,让更多心血管病患者看到了希望。
殷国田的成长,离不开心血管内科二病区这个坚强的团队。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形成了“技术互补、上下联动”的特色:老专家经验丰富,擅长复杂病例分析;年轻医师勇于创新,熟练掌握三维标测、冠脉旋磨等新技术。
从临床到教学,从科研到团队,殷国田在心血管领域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正如她所说的:“医生的价值,不在头衔有多亮,而在患者的笑容有多真。” 这份初心,将继续指引她在“医路”上坚定前行。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大河报豫视频新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