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程学院打造“环保+”五维育人链 探索融合育人新范式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牛洁 通讯员 张浩

解锁育人新模式,“环保+”成为关键“密码”。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获悉,河南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创新构建“环保+”五维育人生态链项目,以志愿服务与学科特色“双轮驱动”,深度融合“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形成“理论赋能—党建引领—课程嵌入—实践拓展—协同联动”五位一体运行机制,为高校育人改革贡献“河工经验”。

理论奠基,模型引领

项目以深厚实践积淀为基础,打造“五维生态链”概念与“志愿服务—专业教育—社会需求”三元互动模型,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行动转化”全链条育人闭环。

党建引领,筑牢根基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打造“1234”理论学习体系:以学生党员为主体,依托环保节日与社会实践双载体,通过研讨、实践、竞赛三形式,实现信仰坚定、素养提升、担当强化、服务社会四目标。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获评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生第三党支部获评“省级样板党支部”,多个品牌项目入选省级优秀案例。

课程嵌入,双轨赋能

创新“线下实践+云端赋能”模式,开发数字化资源,建立动态量化评价体系,从环保认知、实践贡献等四个维度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强化育人实效反馈。

实践拓展,资源整合

采用“政校企社”四方联动,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构建“课程学习—项目实训—成果转化”递进路径。建立环保志愿服务数据库,实现活动跟踪与资源精准匹配,开展生态思政微课堂、绿色艺术展、高校社区结对等多元活动。

协同联动,长效驱动

搭建课程库与数字化平台,形成“学院统筹—教师主抓—学生落地”三级管理,配套经费与学分激励。建设“绿色创客空间”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确保育人目标与环保实效双达标。

该项目依托18年志愿服务积累,特别是“千乡万村”环保科普项目,显著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服务乡村振兴。学生团队在“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五维生态圈以志愿服务为血脉,打通“知识传授—价值内化—能力转化”全链条,期望形成的“河工经验”,能为破解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创新难题提供有效方案。未来,该学院将深化“环保+”课程思政改革,推动数据库接入省级智慧教育平台,持续释放育人效能,打造全国示范性育人品牌。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