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馆里来了群“小侦探” 萌娃用游戏解锁百年师大故事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波 通讯员 孙伟彦 常晓伟
“姐姐,那是什么呀?”10月21日上午,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裹着奶声奶气的疑问闯进了河南师范大学的校史馆里,33个平均年龄5岁的萌娃,攥着幼儿园老师的手,像好奇的小麻雀般在场馆里四处“查探”。他们是河南师范大学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是这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校史馆“史上年纪最小的参观者”。
在校史馆讲解员的精心策划与幼儿园老师的全程暖心陪护下,一场为期一个半小时的“校史游戏闯关”正式开始——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没有难懂的文字解读,只有能踩、能摸、能玩的互动体验,让河师大的百年故事顺着萌娃的笑声,悄悄钻进童心。

为了让抽象的“百年”变得具体、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讲解员们特意将学校发展脉络拆解为9个趣味闯关环节,每一处设计都经过“儿童视角”的反复校验:把“1923年创办”“1956 年更名新乡师范学院”等关键年份印成彩色“时光脚印”;将战乱中办学的艰辛凝练成“迁徙小侦探”沙盘模型;把校徽文化融入“寻宝”游戏……这份专属设计,从萌娃们对着“时光脚印”好奇打量、在校史浮雕前专注寻找太行山与黄河图案的瞬间,便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们想让校史不是‘高高在上’的陈列,而是能‘弯下腰’和孩子对话的朋友。”讲解员司若涵笑着说。
“踩脚印啦!我们要回到学校‘小时候’啦!”随着一声欢呼,“时光穿越”环节拉开序幕。萌娃们牵着小伙伴的手,踩着印有关键年份的彩色脚印一步步向前,小嘴巴里不停念叨:“1923,学校是不是这个时候出生的呀?”“1956 年,它是不是换了新名字?”有孩子突然停下脚步,仰着小脸对讲解员姐姐说:“原来学校比爷爷的年龄还大!”简单的脚步与童言,让百年校史的时间线在孩子心中悄然萌芽。

“迁徙小侦探”沙盘点前,孩子们瞬间围成一圈,迷你校舍、弯弯曲曲的路线、小小的火车模型,都是他们熟悉的“玩具元素”。讲解员轻声讲述前辈们在战乱中辗转办学、坚守教育的故事,当听到“就算条件艰苦,也没人放弃读书”时,一个小男孩悄悄地攥紧小拳头:“他们好勇敢!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认真读书。”这份对坚守精神的懵懂感知,在互动中自然扎根。
最热闹的当属“校徽寻宝”环节。孩子们睁大眼睛,或蹲在浮雕下仔细摸索,或拉着老师一起“侦查”,清脆的“我找到啦!”不时在馆内回荡。一个小女孩举着找到的校徽挂件欢呼雀跃,转头对同伴说:“这是我们学校的‘小徽章’,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下次我还要来,找更多隐藏的校徽!”讲解员趁机补充校徽的意义,让这份喜悦与校徽承载的文化记忆牢牢绑定。

除了这三个核心环节,其他闯关游戏也各有乐趣:走进复原的“554 教室”,萌娃们秒变“小大学生”,乖乖坐上课桌模仿翻书、举手的动作,眼神里满是“长大要在这里上学”的向往;“学科明星猜猜乐”中,凭着“会做实验”“能算难题”的趣味线索,孩子们轻松认出生物、化学、数学等学科“明星”,听着科学家与优秀“学长”的故事,小眼睛里闪烁的崇拜光芒,让科学梦想的种子悄悄发芽。
这场“寓教于乐”的校史之旅,不仅让孩子们读懂了学校的过去,更让“爱校荣校”的情感在互动中自然生长。闯关尾声,孩子们围成一圈,用稚嫩却响亮的声音送上祝福:“希望学校越来越好!”“我长大也要当这里的科学家!”纯真的话语,成了百年校史馆里最动人的“校史注脚”。
此次活动既是一次校史普及的创新尝试,更是一场温暖的学前教育实践。校史馆讲解员团队用专业与热爱,架起了学校“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校史的“传播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学校精神的“守护者”。如今,这座校史馆早已不是静态的“历史陈列馆”,而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堂”、学子成长的“精神家园”,那些在萌娃心中播下的“爱校”种子,终将在时光里生根发芽,让河南师大的育人薪火,在一代又一代心灵中代代相传。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大河报豫视频新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