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高4厘米、变双眼皮…陈冬回河南母校揭秘太空生活
陈冬回来了,在牡丹文化节开幕式上,他还送给家乡洛阳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遥远太空的祝福。
11日,陈冬来到洛一高和其母校景华实验小学、市二十二中,作报告、分享经历,为学生们传递梦想的力量。
在洛一高,由市教育局主办的以“梦想的力量”为题的励志报告会,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站在讲台上,陈冬说:“梦想的力量往往超乎你的想象,只要你愿意,梦想就会为你加油!”
在整场报告会上,陈冬从梦想的起点、为梦想加点儿料等四个部分,为现场的师生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了自己实现梦想的心路历程,并诠释了他心中的梦想力量。
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会高潮迭起,陈冬精彩的发言多次被掌声打断。最后,他激励大家:“拼搏的道路才最壮美,最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
▲陈冬在洛一高作报告视频
报告会结束后,陈冬还回到母校景华实验小学(原洛阳铜加工厂子弟小学),为自己儿时的班主任杨力献花,并与小学同学共忆校园时光,还和学弟学妹们共植成长树(下图)。
景华实验小学校长张少斌代表全校师生,接受了陈冬赠送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模型。
在母校市二十二中(原洛阳铜加工厂子弟中学)作报告时,陈冬也向母校的多位老师献了花,并带领高三学生进行宣誓,学习航天精神,努力学习,成长为国家栋梁。
▲陈冬和恩师拥抱
同时,校方为陈冬赠送了一件有陈冬头像的三彩作品。
“陈冬是我心中的英雄,能与他面对面交流,我很激动。他的讲解使我加深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认知,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陈冬一样,飞上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在报告会结束后,来自市二十二中的高一学生马治坤激动地对记者说。
一场报告会,让陈冬的学弟学妹们坚定了梦想。
市二十二中校长邱政民欣喜地告诉记者:“陈冬的精彩讲述,激励了在校学生,为他们的梦想打开了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会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为学生们实现梦想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2016年10月17日上午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F遥十一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洛阳航天员陈冬被成功送入太空,这是他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他也成为了遨游太空的洛阳第一人。
11日,在洛一高、母校景华实验小学和市二十二中,航天员陈冬分享了自己的航天梦想和在太空里的见闻。
6年艰苦磨砺,从飞行员成长为航天员,陈冬是如何面对每日高负荷的学习与训练的?在太空里,陈冬有哪些有趣的生活细节?一起听听陈冬是怎么说的。
●关键词:考验
2010年5月,陈冬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去年6月,他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在成为航天员之前,陈冬是空军飞行员。
飞行和飞天,虽一字之差,但差之千里。为了飞天梦想,他经历了6年的艰苦磨炼,那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陈冬作报告时,背景是他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里的照片
11日,陈冬分享了从进入航天员大队,到具备执行航天员任务这段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时光。
“一名航天员不仅要适应太空里的环境,还要适应航天器里的环境。在平时的训练中,为了适应飞船在上升和返回时的载荷,我要进行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陈冬说,在进行这项训练时,能体会到七八个人的重量压在身上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只会持续40秒至50秒,但会瞬间让脸部肌肉变形,嘴角往下拉。
▲陈冬训练视频截图
陈冬说,在这期间,他不能闭眼,想顺利完成训练,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虽然在训练时,大家会出现胸闷、眼前发黑的情况,但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
陈冬回忆,在训练中,他曾三天三夜不睡觉。这是为了训练航天员在狭小环境中的心理适应性,训练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为考验大家,每名航天员身边都放了床,但没有一个人去睡。
▲陈冬训练视频截图
对于这6年的艰苦磨砺,陈冬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内心的坚定能战胜身体的不适。在他眼中,运动是减压的最好方式,大汗淋漓后冲个热水澡,会让他瞬间释放掉所有压力。
●关键词:发射
烈焰从两侧的导流槽中喷射而出,空中发出巨大的轰鸣,运载火箭直入云霄……说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时的震感场面,许多人一定记忆犹新。
当飞船发射时,里面的航天员是什么感觉呢?陈冬说:“非常平稳,感觉就像动车启动一样,没有丝毫的不适感。”
●关键词:长个、减重
有人说,经历太空之旅后能长个子。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是真的,在33天的太空之旅结束后,我的个子长了4厘米,体重减了5公斤,还从单眼皮变成了双眼皮。”说起太空之旅后身体的变化,陈冬颇为得意地说。
●关键词:返回
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后,航天员自己打开了舱门。这在我国载人飞船返回舱历次返回中,还是首次。
对此,陈冬骄傲地说:“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在返回前,我和景海鹏按照指令,做好了充足准备,当返回舱着陆后,我们的身体状况良好。景海鹏不仅能反转身体,改变着陆时头朝下的状态,还能慢慢拆除身上的连接线,并顺利打开舱门。”
●关键词:失重
在太空之旅中,航天员首先要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失重。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回流至头部,感觉头重脚轻。
陈冬说,人的适应能力真的非常强,会根据外界的环境而改变,大概仅用两天的时间,他就适应了失重环境。
“当返回地球时,失重环境消失,我的血液重新回流至腿部,感觉脚重头轻,站立不起来。”陈冬说,在返回地球后,他大概用了一天时间才渐渐适应。
来源:洛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