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芹菜,咱上蔡县邵店镇高李村的芹菜为啥叫“勤”菜?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钊 通讯员 李凯

现如今正值“闷棚”期,李国松、尚够夫妇趁歇地育苗,李佩阳(右一)一有空,就去他们的芹菜育苗基地,查看、过问育苗情况

高李村的大棚黄瓜(资料图)

高李村的大棚芹菜(资料图)
2017年11月,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处级干部李佩阳主动请缨到国家级贫困村、艾滋病重点帮扶村——上蔡县高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她坚持“志智双扶”,积极协调、争取资金近2000万元,大力优化农业结构,成立种养联盟,发展特色产业。现如今,蔬菜种植已成为高李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抓手之一。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李佩阳帮助村民销售蔬菜2300余万斤,家禽7.2万只(头),水果54万斤,苗木3万株(棵)。有效带动贫困户214人,年人均增收2100元。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村集体收入从零上升到年均30万元,村容村貌发生质的飞跃。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李佩阳像一朵盛开的玫瑰,神采飞扬,迎风绽放!
听说高李村是非常出名的“菜园窝”,高李村的蔬菜种植是如何做大的?
高李村是远近出名的“菜园窝”,有种菜的传统,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菜,但面积小,露天种植,先保证自给自足,多余部分才会拿到市场上卖。立足这一村情,决定在高李村蔬菜种植成规模、提高技术含量方面下功夫。
通过努力,协调、争取资金140多万元,在高李村建起了7座高标准中拱钢架结构蔬菜大棚,每座大棚3亩左右。大棚建成后,向全村村民公开招标,村民们有人问,每人敢接。
村民李国松,是村里出名的蔬菜种植能手。经常去他家,给他聊,跑了无数次,他才被说服。2018年年底,李国松与村委签订了大棚承包合同。
为确保大棚蔬菜种植高产、稳产,请省、市、县的蔬菜种植专家经常来高李村给村民们讲课,进大棚进行现场指导。专家当老师,大棚是“课堂”,提高了全村村民的蔬菜种植技术;30多名村民常年在大棚里务工,“日薪”60元左右当天结算,照顾家庭、村头大棚里就业增收两不误。
现如今,大棚蔬菜已成为高李村蔬菜种植的“龙头”,做强大棚蔬菜,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高李村建起的7座高标准中拱钢架结构大棚,在蔬菜种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村民李国松、尚够夫妇没明没夜的在大棚里勤劳打理。
2019年农历正月初七,从山东调回优质黄瓜苗栽植;清明节前夕,水灵灵、脆甜可口的大棚黄瓜上市,驻马店市区、上蔡县城大超市的车每天等在地头,一出棚就被装车拉走。这7座大棚,一天出货一万多斤,一直持续了4个多月。
7月中旬,黄瓜下去后“闷棚”:拉来鸡粪、猪粪,地里撒两遍,打碎与土充分混合;高温下把地晒干,然后再大水漫灌。接着让地“歇”上一个多月,到了9月中旬开始往大棚里移栽芹菜苗。
人勤地不懒。芹菜苗,是李国松、尚够夫妇自己育的,他们育的芹菜苗品质优、质量好,平顶山、商丘等地都驱车来抢购。时间一长,大家都亲切地叫李国松、尚够夫妇“勤大哥”“勤大嫂”。
高李村的大棚芹菜,一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上市,一直供应到腊月二十八左右。期间,郑州、周口、漯河、商丘等地的大批发商派人开着大货车,每天往来高李村,多时每天百十辆,非常壮观、喜人。
春种黄瓜秋种芹,李国松二十多万的小轿车开进了门。曾经的担心没有了,换来的是困难群众的日薪和笑声、周边市场的口碑和信任。靠着勤劳和品质,高李村大棚里辛勤劳作致富的“勤大哥”“勤大嫂”们赢得了市场和尊敬,这里的芹菜也被外地来买菜的车主们敬称为“勤”菜。
如何延长蔬菜等农产品销售周期,高李村是否有规划?
通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高李村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发展方向,那就是不搞“花拳绣腿”,立足“农”字做文章。
给高李村谋划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马上就要动工实施了。建成后的“高李村农产品深加工车间”,生产传统的小麦面、高粱面、玉米面和豆面等,让村民及附近周边村所产的农产品增值。
另外,我们与一大型企业对接,将投巨资,在高李村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冷库。建成后,村里产的生鲜蔬菜、果品以及猪、羊肉等,将大大延长销售周期。
通过脱贫攻坚战的洗礼,李佩阳在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助力高李村的老少爷们都过上小康生活,是她当下攻坚拔寨、凝神聚力正在打的硬仗;明天的高李村,一定会更美好。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程永兵
参与讨论